我的家乡是个“有名无实”的小山村

【齐帆齐微课  第86篇  1720字, 累计157245字】

我的家乡是湘南一个名叫增仪冲的偏远小山村。那里没有名山大川,更没有出过名人。原来是一个村民小组,10多户人家50多人住在一起的一个屋场,几乎都是世代的农民。

我一生也见过不少的地图,但时至今日,无论是现在的电子地图,还是以前国、省、市、县政区地图,再到老家镇里的小地图,也未看到哪个地图上有这个地名。离我家约2公里的北面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古城峰,翻过古城峰就是邵东市。

严格地讲,我家乡也不是那种深山老林,而是属于丘陵地带。我家门口曾有一大一小两口连着的鱼塘,后来由于屋场扩建,里面的一口小塘被填平,成为一块空地。外面稍大一点的鱼塘至今仍养着鱼,我家门前就是原来的小塘,现为平地。

不知什么原因,原来鱼塘里的水很清,我们队里没有水井,全生产队50多口人的饮用水都是从那口大的鱼塘里挑的,大家都很注意保护水质。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水井了,池塘里的水变得很浊了,再也没有人能饮用池塘的水,就是洗衣服也是打的井水。

我家离本地的镇上有7公里,离县城约45公里,离最近的城市也就是我现在常住地有70公里。

老家那里交通不方便。我离开家乡之前,道路很窄,以前叫机耕道,只能行驶中小型拖拉机,一直不通客车。外出必须步行一个多小时到镇上才有客车。

后来村里有村民私人购买中巴车跑客运,这些私人客车可开到县城和市区,但每天往返只一趟。再后来由于老家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小孩需要坐车的人很少,中巴车因为没有客源只好停开。

早在十几年前,村村通公路以后,道路发生了质的改变,于是有了可乘坐几个人的那种小型的面包车,又脏又旧的那种,每次里面挤得人水泄不通,还好的是路面都是水泥路,比较平稳。

虽然以前通往老家的路不好,但它并不能成为我不回老家的理由,在未结婚之前,我每个月都会把仅有的4天假集中起来休,一般可以在家里呆上两天左右,最理想的情况可以呆上3天,这也是母亲和弟妹们最高兴的事情。

现在父母都不在了,老家的房子也空着,只是每年清明节回去扫墓,顺便看看房子。偶尔遇上老家亲戚有红白喜事,也会回去一趟。尽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但随着年龄越来越老,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日渐加深,不时会想起或回忆在老家度过的岁月。

那里有我天真的童年,有我儿时的玩伴,有我曾经放过牛的小山冈,还有我偷偷背着父母去游泳的小山塘,还有我淘气的,有我曾经苦读的身影,也有父辈奋斗一生给我们留下的几间房屋。

上高中前,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老家度过的。因为那时的公社中学就坐落在我们村,是一个过去的老祠堂改建的,离我家也就七八百米,上学还是挺方便的,我的小学、初中都是在这里念的,后来学校改建了,我曾几次想到学校里面看看,但都因各种原因没有如愿,虽然占地面积并没有扩大,但从外观来看,比以前要好多了。

小时候,除了上学读书,其余时间就是扯猪草、放牛,这可是农村出身的人大多干过的活。那时候虽然贫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小孩子大多还是开心的,特别是大家在一起玩着开心的游戏。

小时候我最爱打乒乓球,经常下课以后还要在学校打一阵子球才回家。周日把猪草扯好后,还会把家里的门板拆下来用凳子架成简易的乒乓球台教弟妹们打球。

上小学时,我还曾组织本生产队的学生晚上一起学习,轮流到各家定作业、看书,高年级的同学指导低年级同学或自己的弟妹学习。

那时农村的文化生活很单调,一年时间只能看到三四场露天电影,逢年过节偶尔可以看到一些文艺演出。大人们整日忙碌,白天忙出集体工,休工以后还得挤出时间照顾自家的自留地,一年到头几乎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就是春节期间,最多也是晚上打一下扑克。

离开家乡的这四十多年,发现家乡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除了原来一个屋场的老房子拆的拆,更新的更新,留在老家的人少了,其余似乎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人通过创业发大财的,特别是恢复高考40多年,还有不少人根本不重视教育,不重视读书,不仅没有人能考取一个像样的大学,不少人早早就缀学打工去了。这让我这个被人称为“读书人”的人多少感到孤独,甚至有些悲哀。

也许是由于文化的原因,不少人的思想还是过去那样保守不开放,至少在我看来,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心,终日守住自己一亩三分田,过着以自给自足的日子为荣。看到这些,每次回家的我不免有些惋惜,多么希望家乡的这种状况早日得以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家乡是个“有名无实”的小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