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罗巴的碎碎念

表弟开了一家自助餐厅,虽然经济环境不好,竞争对手多,但由于价位低,地理位置好,生意还算不错。

但他每天看着客人“扶墙进,扶墙出”,脸上总是蒙着一层雾。

看他那样,有心帮他,便约了我的一位朋友一起去见他。

大伟从商多年,爱学习,有所建树,所以很多做生意的朋友都找他解决问题。他为人豪爽,也并一一答应。

大伟开门见山地问表弟:你现在是不是盼望着顾客多来,但又害怕被他们吃穷?

不知是不习惯还是被戳中要害,表弟一楞,结结巴巴地说道:是呀,便嗖的竖起耳朵,坐直了身子。

大伟接着说道:好,咱们再看。

顾客到你这吃饭,他的心理是:付了钱,就要把它吃回来,多吃的就是赚到的。这是问题的本质,顾客把“吃回票价”,而不是吃饱吃好,当成了吃饭的目标,你看我说的对吗?

表弟小鸡啄米似的说道:对对对,并双手递上了一根烟,再双手为大伟点上,同时眼睛弯弯的的看了我一眼。

大伟深吸了一口说道:既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本质,那么如何减小“票价”这个因素,也就是这顿饭的“沉没成本“,对用户心理的影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大伟没有停,继续说道:

什么是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

而我们对待“沉没成本”,应该是忘了它,而只关注未来收益和未来投入的性价比。但顾客总是不理性的。

那我们就要试着“对冲”他心中的“沉没成本”。

大伟用手指在桌上用力顿了一下说到:给你讲一个故事。

表弟又小鸡啄米似的用力点头,把凳子更拉近了一点。

一位经济学家曾在一家只付5美元就可以“能吃多少吃多少”的比萨店,做过一个实验。

他随机给一半顾客每人发放了一张优惠券,另一半则没有。然后,大家开始吃。等所有人都吃完后,经济学家仔细数了数每位试验者吃了多少块披萨。

你猜,是拿到优惠券的那一半吃得多,还是没拿到的吃得多呢?

表弟疑惑地眨眨眼睛,和我遥望了一眼,然后摇了摇头说道:应该是拿到优惠券了吃得多吧?

大伟兴奋地说道:哈哈,恰恰相反,拿到优惠券的要比没有拿到优惠券的吃的少得多。

啊!表弟和我同时张大了嘴巴,不会吧,为什么会这样啊?

大伟用两根手指嗖的的一声把烟屁股弹了出去接着说道:其实正是这张优惠券“对冲”了顾客心中的“沉没成本“。

顾客花了5美元“巨款”吃自助比萨,本来是把“至少吃到5美元”来作为目标的。这时候,你给他一张优惠券,他潜意识里会觉得,已经赚回来一些了。本来至少吃到5美元才觉得回本的,现在可能只吃3美元,或者2美元,就觉得赚了,那他肯定吃的少了

大伟突然停了下来,眼睛直直的看着表弟。

哈哈,表弟兴奋的一拍大腿,说到,我懂了!

一个星期后,我又见到了表弟,他轻盈地跑了过来,脸像散去阴霾的晴空。

替他高兴。

表弟是如何做的呢?

顾客在他这里吃饭,他每人发一张下次可用的50元现金折扣券。这样即锁定了下一次的生意,又会让顾客“扶墙入、扶墙出“的目标,调低至少20元。

他还发给一些特殊顾客一张进口冰淇淋的优惠券。这样他就会留着一点肚子,等着饭后用优惠券买个甜点。

并且他和商场里的理发店,服装店结营,给顾客发各自的优惠券,这样做既可以彼此引流,又获得更大收益。

“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商业逻辑”。

这是中国最值钱的商业顾问润总说的一句话。

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有他的商业逻辑。互联网,新零售和传统行业从相互搏弈到相互融合,危机中孕育着转机。了解商业的底层逻辑,心中有系统,脑中有概念,才会临危不乱。

选择难是因为认知狭窄,那就打开世界,迎接一切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德罗巴的碎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