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单位要求党员观看电影《邹碧华》,原来以为肯定是高大尚的记录片,就如先进事迹报告会似的,那天是抱着完成政治任务的心态进入电影院的,没想到,这片子还让我感动到落泪。
片子是以真实人物邹碧华,一个法院院长的故事改编的,我们不了解他,这些故事里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也不太清楚,电影是肯定作了艺术化的处理的。
人物
主要人物为邹碧华,系北大博士生,上海高院院长。电影采用倒叙的方式,从邹心脏病突发去世,来追忆他的一生。
他的妻子海琳,一位精干的从事金融业的女强人。
他的儿子,一个刚高中毕业的小伙子,对爸爸是敬而远之。在父亲去世后,儿子写悼词却发现自己一点都不了解父亲。
康达,邹碧华在徐宁区法院的下属,后来跟着邹到了上海高院。是他带着邹的儿子踏入几个法院,向邹的儿子讲述他的一生事迹,以此为线索。
高阳,康达的漂亮小师妹,政法大学的高材生,有侠气,工作能力强的小女审判员。在判离婚负债案时,被划破了脸,身份被黑了。在气馁之时,是邹鼓励了她,让她振作。
环境
主要为法院,从上海徐宁区法院开始,一开始就遇到了法院门口群众闹事,他用开阔的胸襟来接受了群众,并教育了康达。因为工作出色,后调到了上海高院。
在环境上,文章突出了他对书的嗜好。家里的书房里面摆满了书,他的办公室里也堆满了书,而她母亲看到了儿子留下的这么多书,伤心地说:你总要将这些书都看完才走吧。真是令人心痛!
情节
电影的情节不多,还是显得较为紧凑的。
上半部分主要是为百姓打官司。通过康达和高阳两个人物,来体现戏剧冲突。
下半部分的情节主要是实行法官员额制改革。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困难,最后从跳水评分,得出了用数据来说话的标准,破了改革的难题。
最后的情节是政法学校的演讲。也是他在世时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感动点
温馨家庭的破碎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邹碧华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从他们度假的美好场景,令人感受到这个家的美好,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阳光的儿子。而家庭顶梁柱的离开,给这个家造成了永远的伤害。
用哑语与老伯的对话。
你的母亲在这次事故中去世,我也是有母亲的人,这件事情,我来解决。
当邹用哑语向老伯表达出这个意思时,苍老而无助的老伯哭得跟孩子似的。当人世间最特卑微的生命,在求生的缝隙中找不到阳光时,哪怕是一点点的扶持,都让人动容。
心存百姓,才有这样的大爱。
真心地期待如邹碧华这样心存百姓的官越来越多。
贺青山老师的故事
收发室的大爷,谁也不知道他的全名,但他的故事却让人感动。他以一个军人的行为准则,做好了收发的工作,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而且不求名利,总是被大家呼来唤去,却毫无怨言。因为他始终记得那些牺牲的战友们,而他能享受到新生活,是这些战友用生命换来的。
他含泪的敬礼,让我们感受到老一辈在枪林弹雨中爬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国家精神所在。
康达的辞职
进入高院后,康达一直在改革小组里卖力地工作,但是当法官员额制改革是以判案为业绩基础时,他面临着无法进入员额的矛盾。但是他明白邹的痛苦,只是自己默默地忍受,特别是在考核数据的例子,他为零时,那时有多么尴尬。
然而,最终他撕掉了邹已经签给他的辞职信,这就是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兄弟对死去的英魂的告慰。
其实上阶段还看过了一个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电视剧所容纳的内容稍微多一些,那个女法官白雪梅我还是挺喜欢的,里面好些案子都具有现实意义。两剧相类似的情节也挺多的,有法院门口的闹事、员额制改革的挫折等等。
最后,辑录电影中我最喜欢的那段文字,沙蕾特修女的《无论如何》
人们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
无论如何,总是爱他们;
如果你友善,人们会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
无论如何,还是要友善;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
无论如何,还是要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
无论如何,还是要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到欺骗和伤害,
无论如何,还是要诚实与坦率;
人都会同情弱者,却只追随赢家,
无论如何,还是要为一些弱者奋斗;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
无论如何,总是要建设;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与幸福,人们可能会嫉妒你,
无论如何,还是要快乐;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然而你帮助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
无论如何,还是要帮助;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永远都不够,
无论如何,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与上帝之间的事,这绝不是
你和他人之间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