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疑惑
今天下午一直在重复听核聚老师的思维编程,答疑时间有这么一个问题一直被伙伴提及。这个问题就是:
“一分钟最多可以拍手多少下?”
有个伙伴答疑的时候就直接说了:“5次一组,一分钟170次左右;10次一组则有210次。”
当时我就想我能拍几下,一分钟不长,就60秒,一秒大概可以拍4-5下吧,那么一般拍到240下左右。实际拍手,匀速拍手250下。跟预测的差不多,但是这个只是我匀速,还可以再加快一点。那么最后努力一把拍手次数完全就是超出我个预估的。 但是为什么5次一组和10次一组,结果会不同呢?
就这样我接着看了很多伙伴的回答,有一个回答吸引了我:
“老师,我觉得杠铃法则用于健身,好像是只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就好,很轻松。我站立起跳向上拍手,以前最多100次,今天居然一次跳了300!关键是并没有那么累啊。我注意到我自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节奏。前段时间去健身房做力量训练,我利用音乐的节奏也減轻了痛苦”
为什么会如此?
同样是拍手or开合跳,只是节奏不一样,产生的结果却相差很多。
到底是如何感知这个过程的,稍微的调整给我们带来如此大的惊喜?
《人的能量》的作者说过:“与我们能达到的相比,我们只是半睡半醒。”突然让我意识到,还真是,我们对于自己所能达到的极致或者说目标其实都是预判错误的。我们人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呢?
02 潜能到底是什么?
百度百科:潜能就是潜在的能量,表意识以内的潜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必须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挖掘潜能直至死亡,比喻人类本具有却没有被开发的能力。
我看见了一个很有意识的词【循序渐进】,为什么要循序渐进的开发潜能,还不能一下子就开放出来呢?潜能一下子被激发是有的,遇到了突发的紧急又事关生命的大事件,特别紧张,巨大压力,无比愤怒.....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情绪让自己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潜能就会被激发。
世界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过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个叫梅尔龙的美国人,19岁到越南打仗,被流弹打伤了背部的下半截,经治疗后没法行走了,被医生确诊为残疾,从此靠轮椅生活了整整12年。轮椅上的日子实在难熬,于是他经常借酒消愁。有一次他饮酒后坐着轮椅从酒馆回家,途中碰上三个劫匪抢他的钱包。他拼命挣扎,劫匪竞放火烧他的轮椅,灼热的大火烧得他情不自禁地跳了起来,一口气跑完了一条街,竞全然忘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事后他说:如果当时我不逃跑,就会被烧伤烧死。我忘了一切一跃而起,拼命逃跑,及至停下脚步,才发觉自己能够走动。从此他丢掉了轮椅,正常地生活工作。
这种超常爆发在体育运动中是经常出现的,最典型的例子是1968年 10月18日下午,比蒙的跳远8.9米(之后被鲍威尔以8.95破了),当时的世界记录是8.35,他平常的水平也是8.3米左右,破纪录的一跳堪称惊世一跳,而且保持了近23年的记录。要知道2016年的奥运冠军只有8.38米,差了半米多。
为什么人只有在紧急的瞬间能够爆发出超常的力量?
我在知乎上翻阅了一下,找到了答案:
“超常爆发就是力量的爆发,而影响力量的因素有很多:肌肉横截面积、神经性因素、肌纤维类型与排列、肌肉初长度、关节角度、肌肉收缩速度、年龄、性别等等。
Evnoka的实验证实,在没有肌肉结构变化的条件下是可以实现肌力增长的,但没有神经适应则不可能发生,肌肉的力量与神经是密切相关的,所以下面要讲的就是神经性因素。
在讲神经因素之前,必须先来了解一下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了肌肉收缩的最基本运动单位,每个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从几根到几百根不等,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越多发挥的力量越大,支配的越少这块肌肉就越灵活。
运动单位募集
人体肌肉在最大用力收缩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参与的,普通人使出吃奶的力气可能也只动用了60%的肌纤维参与工作,运动员可能达到90%肌纤维参与。 而且运动单位的募集是**有顺序的,从小到大,先募集力量比较小的慢肌纤维,再募集力量比较大的快肌纤维,越是大的越在后面募集**,在平常生活中如果没什么需要可能有的肌纤维你这辈子都用不上。但当发生紧急情况时,瞬间募集大量的包括以前没用到的肌纤维参与到工作当中,表现出超常的力量来。
运动单位刺激的频率单
一运动单位的力量取决于受刺激频率的大小,受到一个电刺激叫做单收缩,连续受到三个刺激,后一次会比前一次产生更大的力量。人激动的时候就需要肌肉更快、更高频率的收缩,然后产生更大的力量来应对外界的压力。”
看到这里,感觉到了什么,一下子有点小兴奋呢。“运动单位的募集是有顺序的,从小到大,先募集力量比较小的慢肌纤维,再募集力量比较大的快肌纤维,越是大的越在后面募集”。肌肉其实就是神经系统范围了,跟我们的大脑学习也是一样一样的。运动单位的募集,不就是核聚老师让我们从把握点滴开始是一样的。想要知识跃迁,就需要脚踏实地的老老实实的从最小的点滴开始把握,100%掌握。最后才可以跃迁。
我们就如运动员平时不使用的肌纤维一样,如果不遇到紧急情况,你想要使用出超常的水平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像运动员一样经行大量的密集训练,可以说是刻意练习,没有经历刻意练习的我们,调动不了更多的肌纤维来使用。学习就是长肌肉,从记忆的神经科学的基础原理来看,记忆的各个阶段都是在改造神经系统。
03 挖掘潜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部分正常人只运用了自身潜藏能力的10%。可以这么说,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等待被挖掘。
看来就算平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我们的潜能,要相信自己呢!
前高盛CEO、美联储主席加里·科恩,这位有阅读障碍的患者1个星期就通读行业著作《Options as a Strategic Investment》拿到华尔街交易员工作。
斯科特·杨,10天学完线性代数,一年把麻省理工33门课程学完了。
旅居瑞典的江苏籍盲女吴晶,是一位来自扬州的女孩,现在是瑞典一位长笛演奏员,是世界首位使用可视化科技成果参与专业交响乐团演奏的盲人,曾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2004年雅典残奥会,残疾人亚运会,多次参加全国残运会,共获短跑金牌14枚。她也是南京市外国语学校40多年来破格录取的第一名盲人学生,获得全额奖学金。之后吴晶写信给哈佛等美国名校介绍自己,说想要一个机会去“看看你们,认识你们”。她自己找到路费赞助,独自一人飞赴美国,先后访问了耶鲁、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顿等8所全美着名高校,和那里的招生老师交流,获得了6所名校的录取承诺,震惊社会。
想想在我们眼中不可能的事情都变成无限的可能,真实的事情,让我们无法反驳。
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能如何激发潜能,成就自己?
我们要如何自己激发自己的潜能呢?
1. 认识自己
这个问题太哲学了,的确,心理学家哲学家一直在说的一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在被提及的问题,很古老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会一直被提及呢?为什么从古到今没有解决掉这个问题吗?人为什么会不认识自己呢?
你肯定在反驳我,我们自己不认识自己,谁比我们更了解自己?
但是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那么,此时此刻,你知道你要什么吗?你现在这样的状态是为了什么?
尼采曾说:“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
爱迪生说过:“当一个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整个世界将为之让路。”
“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我们羡慕别人的时候,抱怨世界的不公平的时候,请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2.选定一个事情。
认识自己后才可以发现自己想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展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那么就按照这样的一个方向去行动吧。
从选定一个事情开始,设定目标,运用SMART原则来设定目标。什么才是 smart goals?
核聚老师是这么说的:
“聪明的目标,有 5 个环节,第一是具体的,你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不要说我要考一个好大学,那不具体,那考南开考复旦这是具体的。第二是可测量的,就是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有没有达成,你得能准确的给自己反馈。所以必须可测量;然后第三是要兴奋,这个目标定的足够的高,但高的又不能离谱,恐慌的程度那不行,得兴奋,别太低了;第 4 个点就是现实,它是现实的,你可以去操作的;第 5点还要有实效性,有没有达成?到什么阶段,是有截止日期的。满足这 5 个点,那这个目标就是 smart goals,就是聪明的目标,智慧的目标了。”
就是需要我们有秩序的,循序渐进的去达成自己要达成的目标,一步一步扎扎实实的,最后勇猛精进。
3.短时间内无所不用其极达成。
你也许会说,那不是压力很大,的确压力会不少,但是压力也是动力,不是让我们一步登天,在目标粉末化后,一个个小目标都达到极致,最终的目标也会极致。
《环球科学(2017.6)》那些让你亚历山大的工作,也许能延缓大脑衰老。短期压力:如果想要保持头脑敏锐,那么生活中就需要一定的压力,尤其是需要努力工作带来的瞬间压力。突然的一阵压力能够令身体和大脑在短时间内产生负荷,这对于保持大脑健康而言和有必要。
这是一个自找苦吃的阶段,我们不仅仅要改变自己原来的认知行为,按照新的路径去执行,通过达成每个小目标去养成一个好习惯。
就如加里·科恩,斯科特·杨,那样都是集中攻克一个目标的,不贪心,专心的去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西方有句谚语说的好:“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求的人”。套在每个人脚上的铁链,也只有自己才能挣脱。别在相信所谓的不可能,即使困在井底的青蛙,只要它自己愿意也能抬出来,欣赏无际的天空。何况是潜力无限的你。有人说过:你不逼自己一次,永远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优秀。
《北大哲学课》P47
4.取得成果,突破认知
吃苦中成长,对痛苦的思考能让我们突破自己的认知,感知到以前一直不曾了解的事情。
1796年,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位数学天才因为导师给三道数学题而通宵达旦,他发现自己所有所学的知识都无法解答出第三道数学题。但是他并没有被打倒,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尝试着用一些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当窗口苦楚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完成了这道难题。
当他不解的看着老师的时候,老师说,“这是一桩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德没有解决,牛顿没有解决,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你是一个真正的天才!”
他就是数学王子高斯,他说,如果一开始就有人告诉他,这是一道两千多年的历史数学难题,我可能永远也没有信心将它解出来。
在数学王子高斯身上我们看见了什么···在遇到现有认知解决不了了崩溃了的时候,他没有放弃打破原有的认知,调整自己继续拿起圆规和尺子,用超常规的思路去寻求答案。这就是突破认知。
突然想到核聚老师说的文章中的那句:“再来一遍,再来一遍……。那些小点滴必须一个一个继续把握。在某个时间点上,大脑中的知识清晰了,融为一体,甚至融会贯通了。然后,在另外一个时间点上,人生的奇迹出现了。那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奇迹。”
在细细回想这句话的时候,突然会发现没有高斯掌握的点滴,就不能能解出这样的历史难题;没有融会贯通就没有超常规的思路,就不能解出历史悬案!
历史是惊人的相似!
最后我们需要关注2点,第一点就是一件事情做完了再去做下一件事情;第二点一个习惯养成后可以增加一个新习惯,不断得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切不可贪多,时刻谨记“少则得,多则惑”。
曾国藩说:“以天下之至拙,应天下之至巧。”
THE END. / 作者编辑 阿雨
始于 2019.7.21 10:00
终于2019.7.22 15:00.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