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的影响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是对现行的投资影响最大的两个研究派别,传统金融学要求的是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股票、债券等投资标的的价格已经反应其内在的价值。而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市场会时常存在错误的定价,牛市价值高估,熊市价值低谷。随着2017年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宣布:理查德.塞勒。可以说短期时间内行为金融学获得了更多的肯定。的确相对传统金融学复杂的推演公式,理性人假设的设定,行为金融学引入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周边领域的成果,更加能够解释现实世界中运行的规律。

行为金融学的重要前提就是人是非理性的,所以存在大量价格错配的时候。牛熊市的时候价格错配的情况就更加的明显,在熊市的时候可能PE6、7倍的股票都不该买,因为刚刚跌下来,这个位置特别的吓人,还觉得会继续跌。而牛市的时候可能PE20、30倍的股票都觉得便宜,还敢买。更加可怕的是,也许这完全就是同一只股票。在市场先生的影响下,大量的人被市场的氛围裹挟进入到这场投资的盛宴当中,最终的结果大部分都是一地鸡毛。

介绍一下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一般在做一件事请的时候分为3步骤,信息收集、信息认知、最终决策。

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人很容易受自己固有的知识架构体系影响,一般对自己比较熟的观点更加容易接受,同时已经形成固有的观念更加容易在同一份材料中找到证明其成立的证据,收集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给固有观点提供证据的过程,做不到全听全知,容易以偏概全。假设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也很容易受首位效应和末尾效应的影响,一般人比较容易接受第一时间接受到的信息,所以第一印象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同时人也比较容易受最后到达信息的影响,当前面的信息都没有给你留下重要的印象,那么很容易最后到达的信息往往权重就变得最大。所以在分析公司财报等信息时,一定要尽量避免出现此累信息收集的偏差,当然也没有办法完全避免,所以几个人不同顺序看相同的材料,大家共同决策可以相对比较科学。同时利用首位效应和末尾效应也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比如说出去玩的一天,最后尽量不要在家里做饭吃,否则在很累的情况下做饭,大多数情况是会破坏了一天的好心情,末尾效应起了作用。

信息认知的偏差,代表性偏差、自我归因偏差、过度自信。代表性偏差跟幸存者偏差是同一个意识,一般大家只能记住哪个赚了大钱的人,或者赚了大钱的时候,很少记得那些因为亏损而离开市场,因为亏损而忍疼割肉的日子。一般都觉得游泳运动员的身财都特别的好,所以经常游泳能够变成好身材,其实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是:身材不好的人都成不了游泳运动员。自我归因偏差,上市公司的报告,一般都会有这样的字眼,因为公司决策正确,所以最终取得了很好的业绩。因为整体市场环境不行,所以公司业绩亏损。这就是自我归因偏差造成的,一般都不把好结果造成的原因归于自己,而把不好的结果的原因归于外部环境。其实外部环境和自己对事情的结果基本应该是固定在一个比例的,所以上述结论都是有问题的,所以不论是生活中还是投资上自我归因偏差非常的常见。过度自信,一般大家掌握的信息越多约自信,越自信的人投资越果断,也往往容易血本无归。当然人在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往往表现得谨小慎微,随着越来越熟悉,相关的能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但是当掌握的信息已经很多的时候,能力已经停止增长了,信心却会一直增长,直到你收到打击为止。

决策偏差,参考点依赖、收益和损失风险偏好、小概率事件扩大化、狭隘框架、心理账户理论、选美理论。参考点依赖,在判断一个事情的好坏或者做出某种决策的时候,都会选择一个参考点。年终奖给你10万块钱,你开心吗?答案是不一定,比如去年发了20万,那你肯定不开心,比如你同事小王发才发了5万,开心了。所以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参考点出发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不相同的。投资也一样,一直股票在一个价位买进之后,是不是就开始很在意股票的涨跌了,开始有了亏损和盈利的概念了,这个时候你得动作往往就开始变形了。收益和损失风险偏好,如果给你两个选项A:50%的概率得1000和50%的概率啥都不得,B:100%得到500块。大概率你应该会选B,对于收益大部分人是喜欢选择落袋为安得。另外两个选项A:50%的概率亏1000和50%的概率不亏,B:100%亏500块。大多数人应该选择A吧,对于亏损大部分人会选择风险,这是由于对风险的厌恶远远大于收益造成的。炒股的时候,散户往往是在牛市刚开始的时候卖出,在熊市的时候一直死拿着也是由于上述原因造成的。小概率事件扩大化,比如说币圈的数据就比较少,大家总结出了BTC 4年一周期,当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BTC 4年一减半。当时只经过两个周期的验证,并不能称之为规律,样本量的不足没有办法直接当成真理来用。这就是把一定概率的事件当成了必然来处理。投资股票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

量化交易中的交易策略就有很强的实效性,一段时间有效,环境变化之后就失效了。如果你把这个策略当成真理,那么很可能你会亏的很惨。狭隘框架,比如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投资策略,其实是有很多前提的,比如说你要有足够多的鸡蛋,对篮子的理解等等。如果你只有1-2万,你还把钱分散投资那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篮子不仅仅是股票,数字货币,现货、期货都是可以考虑的投资标的。心理账户理论,比如说你花了100块买了一张电影票,电影开始放之后就发现在浪费时间,这个时候大概率你会把电影看完然后回去吐槽一番,如果是一个理性人则会买上离开电影院,因为已经浪费了100块钱,不能再浪费电影的时间了。报团旅游,一个很贵的团,啥都包,而一个很便宜的团,做啥都是钱。虽然最终花费差不多,但是前一个给人留下的应该是很愉快的感觉,而后一种则给人留下很坑爹的感觉。这也是由于心理账户引起的。投资也这样不要在乎个别个股的得失,比如说你买的是一种投资组合,组合内肯定有涨有跌。很容易就盯着那几只跌的股票,而忽略了全局的收益。选美理论,一般来说选美比赛的冠军都不是最漂亮的,往往是那个受关注最多的人才能够得到冠军。因为一般在选冠军的时候,评委往往会考虑其他评委的想法,然后猜测其他评委的意思,最终选择冠军是谁。做股票的时候也很容易这样,因为大家都认为能涨,所以我也认为能涨,这个事情是非常要命的。所以做投资一定要自己独立判断,不能被别人影响。

综上所述,大家其实都是非理性人,受各种各样的内外部的影响,最终做出的那个结果和判断大概率已经脱离事物的本质。所以在做投资的时候,认知这些认知偏差,在信息的收集,信息的认知,决策的过程中尽量的避免这些理论对你的影响,最终你将取得你应该的的合理的回报。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