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用户画像吗---一个被打了无数标签的活死人?

很多运营新人,包括我,首先接触一个app,第一步应该做什么呢?做什么是最快能够上手运营工作的呢--输出一份竞品分析报告/产品体验报告。

图片发自App


如果没有同类产品深刻体会的话,新人最好先从竞品分析报告开始,从数以万计的app中选出竞品,竞品又分为同类竞品和不同类竞品。

筛选竞品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利用数据产品的分类,比如分析抖音,可以在艾瑞咨询上找到短视频类的其他产品。也要同类竞品。那么还会不会有其他产品来和我分一杯羹呢,这里要用数据说话,不要妄自揣测。

如何选择竞品,要么就是行业内的领头羊,要么是差异化非常大,要么是差异化程度非常小的。比如网易云主打社交电商,从时间还是调性来讲和老牌音乐产品差异化很明显,但是不看数据也能清晰的了解到网易云依然打进了主流市场。这就是个典型的竞品。甚至我以为竞品的选择,是在分析完了时间、调性、市场份额、近期状况、融资上市情况、背后大佬、用户画像场景需求等一系列操作后再次验证的。然后恍然大悟它就是对的人!!!

图片发自App

往往报告的第一部分就是上述的具体的拆解。有人会说产品的增长变化曲线研究很难,而实际上就是一个个竞品分析加之准备定位下的产品迭代的结果,分析增长曲线就是在分析产品迭代分析产品周期(从冷启动-积累种子用户-初始用户-裂变)。拿抖音举例,抖音作为一个社区又会有社区独有的运营之道,创造氛围调性-引进kol-吸引种子用户-活动引发裂变-UGC内容引起自传播-最后是常态化的话题和活动的策划。给予头部用户更大的福利和奖励去吸引更多的玩家,也留存住头部用户,这里其实谈到了社区运营最重要的一点,给头部用户以奖励,第二点是什么呢?边界,边界在抖音也会有一个标准,所以设立了抖音的审核团队,当然这只是从宏观上来分析原因的。

你真的弄懂什么是用户画像了吗?


扯玩了抖音,还是言归正传,我们最重要的其实是用户画像,我们会形成一种感觉,觉得用户画像在一般数据类的产品中是直接给出的,比如男女比例,用户年龄,甚至易观中会有学历,城市,使用场景等等,根据用户的粘性,即是轻度用户还是重度用户,对于主要的重度用户勾画出一个具体而详细的人群画像。这并不难,但实际接受了一个产品,没有相应数据支撑的情况下改怎么办。同时我们从数据产品分析的实际上来讲并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还在一个被打了标签的物。

对,用户调研。先定性再定量,用户调研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个较为精准的数据可以是问卷加上访谈,越深度越好,我们得出的结论数据验证一下可能是错的,但即便是这样,我们所得到的依然是一个有效的反面教材,没有坏处。基本上如果是问卷调查,200+的问卷结果就可以认为是有效的。当然我们拿到了一定的结果,但是我们得到了结果呢暂时都比较无聊,可以说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后期实际上要做是要丰富用户画像了,但也不是越详细越好,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就好像我们分析出来以后就一定是她/他。

图片发自App


拿一些具体的指标说一下,年龄多大,男性女性,在一线还是二线,这是基本的,丰富的可以是住在CBD呢还是小镇青年,是内向还是外向,喜不喜欢发朋友圈啊,一个人住还是合租啊,婚否,在什么公司,工作能力年限都如何啊。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开拓一下大家的思路。

举一个例子,拿海淘的一个app来讲,分析用户画像。分析一下这个主力用户,即用该产品的大多数,首先海淘这个产品还是年轻人比较多,80.90后吧,再着买买买的话女性比较多,买的东西奶粉比较多,说明妈妈群体还是很多的。当然还会有资深玩家,这里就暂且不分析了。

图片发自App


为什么说用户画像很有用呢,同样是80后一线城市,在世界500强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看的咨询可能就都不一样,哪怕都在大公司,不同类别也会导致不一样,同样的公司不同的工作年限,同样的工作年限不同的职位,甚至不同的家庭背景是穷人家的还是还是中产家的。对于我们的产品的有用信息越全我们后期的一个产品定位调性就会做的越符合用户的习惯。

最后说一句,哪怕一切都一样,经历的不同事件,甚至早上还是晚上出生的是不是也会有差别呢?

研究用户容易着迷,你着迷了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真的知道什么是用户画像吗---一个被打了无数标签的活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