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激活心中桃花源

桃花源

精神家园的词语释义,叫做心灵获得安慰的地方精神寄托之所。精神家园之说据说是来源于一个故事:传说中讲一个永世流浪的小矮人,在土地上漫游,寻找通往他的想象中的家园的路.....。所以寻找精神家园,就是在寻找真理和幸福。

盼望自己能够达到一种境界:

不强求,自豁达;能舍得,心淡定。

看了梁衡先生的《心中的桃花源》,不由得想转述,更引发对精神家园的更深理解。

1

文章的第一部分“‘桃花源’想说什么”,解析这篇美文之美的不仅仅在于其朴实无华:、清秀似水、神韵无穷的文学之美,阐述其第一含义在于政治。

文章将陶渊明的桃花源与欧洲空想主义的文章相比对。300多字的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弃官回家16年之后写成的,用千树桃花昭示未来,于淡淡的写景叙事中,铺排出热烈的治国理想,给出一个最佳幸福社会的蓝图。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是在1000年后出现的,幻想理想社会的文学作品《乌托邦》、《太阳城》为代表。在写法上《桃花源记》假设几个打渔人误入桃花源,《乌托邦》是写一个探险家在南美误登一孤悬海中的小岛,《太阳城》是一个水手在印度洋遇险上岸,穿越森林,到了一座城堡。相似的手法,其中陶渊明是老大,诗人以憧憬之心写了文章,引发政治思想界的解读,相比政治,文学更富想象力。

2

文章的第二部分“桃花源在哪里”写了现实中与桃花源描绘的景色相像的地方。在文字中表现了桃花源不只是风景,还是一种生活符号,一种文化标记。

文章中描写了福建武夷山区,湖南桃源县的桃源洞,湖北恩施这三处桃花源的风景。

在桃源洞的回文诗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牛郎织女会佳期,月底谈情又赋诗。寺静惟闻钟鼓響,音停始觉星斗移。多少黄冠归道冠,见几而作尽忘机。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一处山水一桃源,姚花源也成了风景的偶像。但凡偶像都代表一种精神,精神的东西既无形又可幻化为万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种风景,但绝不是单纯的风景。它是一个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的山水,是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是一个多棱镜折射的每一个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个桃花源里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一处桃源一陶翁。

3

文章的第三部分“心中的桃花源”从哲学思辩的角度谈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理想。

作者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以艺术的魅力激起我们对理想社会和美好山水的不断追求。但更有意义的是他设计出一个人心理的最佳状态,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永是平和自然,永葆一颗平常心,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埋下了一粒桃花源的种子,在人的心灵深处开发出一块恬静的心田。

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科学家应该具有诗人的思维,最好的表达方式是诗歌。人生在世有三样东西绕不过去,一是谁能没有挫折坎坷,二是任你多少辉煌也要消失,没有不散的宴席,三是人总要死去,总要离开这个世界。这三样东西对应的心境是灰心、失落与恐惧。人生要面对这个难题,让每一天都过得快活一些,历来不知有多少思想家宗教徒都在做着不尽的探索。

心灵的自由才是人的终极追求,不要让心情为外形所役使。所谓“做官无官官之,处事无事事之心”。翻阅史书上真正建功立业、轰轰烈烈的大人物,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静谧的桃花源,能进能出、能静能动、能收放自如。

陶渊明的桃花源创造一个社会模式,一种社会,一种人生哲学,植根于后人心中让人不断地去追寻思考。

读完梁衡先生这篇文章,突然想起一句话“风吹云散思不乱,水转山移心是锚”。

命运是粗线条,无非是得失二字。得之受之,是容易面对的,无需大智慧,只有〝求不得〞,能考量出人的智慧。失之舍之,是难面对的,失财丢官,输理丢脸,别亲丧命,都是人们想躲而难以避开的风险。很多人一辈子的聪明加起来只有四个字:患得患失。

人生最大的魅力,是有一颗阳光的心态。韶华易逝,容颜易老,浮华终是云烟。

心有桃花源,得失了无忧,来去都随缘。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神家园――激活心中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