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频被传上市的喜马拉雅,怎么就只剩一个董事了?

近日,针对此前喜马拉雅包括小米副总裁洪峰在内的12名董事退出,仅剩喜马拉雅CEO余建军一人这一新闻,喜马拉雅作出了回应,称此次变动是因为公司搭建VIE结构,所有境内VIE公司的董事变更为境外母公司的股东,属于VIE标准结构,喜马拉雅目前没有明确的上市计划。

事实上,喜马拉雅要上市这一传闻,早已经频频传出,每当喜马拉雅有所动作时,就会被猜测可能是要准备上市了。在2018年5月,就有媒体称,喜马拉雅将于2019年下半年登陆港交所,而喜马拉雅官方对此类新闻做出的回应无一例外的是“否认三连”:我没有!我不是!你可别瞎说!

然而,喜马拉雅最近似乎正处于“水逆期”,频频被爆出各类负面新闻。是否上市暂且不论,喜马拉雅未来的路,又该如何去走呢?

频频被阴云笼罩

近段时间来,喜马拉雅一直被负面新闻缠身,所有的新闻主要可以归结于两个关键词:“变更”和“版权”。

据天眼查预警提醒显示,无论是喜马拉雅自身,还是它投资的各种公司,一直以来都在频频发生变更,这样频繁的变更信息,对一个企业来说,恐怕并非一件好事。

而版权问题更是喜马拉雅一直以来被公众关注的焦点。5月13日,喜马拉雅FM主体公司上海证大喜马拉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就因违反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新增一条行政处罚信息,处罚内容为“警告,罚款”。

再看看天眼查显示的喜马拉雅的自身风险,放眼望过去,通篇都是因版权纠纷而产生的起诉。

阴云之下,喜马拉雅的路恐怕不会太好走。

未来将何去何从?

靠着有声读物和UGC模式作为起步内容的喜马拉雅,在2016年把握住了内容付费的风口,随着用户对于音频内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喜马拉雅开始追求“UGC+PGC+版权”模式,从而迅速成长,融资轮次来到了E轮,行业占有率超过70%,可谓是整个音频行业的巨头。

作为喜马拉雅起步内容的UGC模式之所以能够让喜马拉雅得以迅速崛起,是因为UGC这种自下而上的内容生产模式门槛较低,能够给草根主播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有无数的用户能够随时随地为平台提供新的血液,丰富平台内容,从而为喜马拉雅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UGC模式有一个极大的缺陷:版权问题。一些以“用户”的名义进行的内容搬运常常会涉及到版权问题,一些图书的有声播报也并不一定获得了原作者的授权。随着近年来人们的版权意识不断增强,尽管这些版权问题常常以一种擦边球的形态呈现,但也成了拖喜马拉雅“后腿”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喜马拉雅的法律诉讼几乎都是由于版权问题而产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喜马拉雅在用户中的口碑。例如,去年微博大V曾鹏宇就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喜马拉雅上出现了自己的全文有声书而在微博上“开撕”喜马拉雅,从微博用户在曾鹏宇微博下的评论就能看出,喜马拉雅的版权纠纷问题给他们带来了并不好的体验。

而随着内容付费的风头渐尽,喜马拉雅的PGC模式也没那么管用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对于知识付费开始抱着越来越理性的态度,走速成路线的知识付费已经很难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无法达成让他们有所得的付费刚需。据喜马拉雅公布的2018年上半年有声书用户收听数据显示:有声书为喜马拉雅FM带来的流量超过50%。然而这些有声书大部分都是免费的,只有一少部分是付费内容。

当原有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再走得通时,喜马拉雅还能找到另外一条“康庄大道”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频频被传上市的喜马拉雅,怎么就只剩一个董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