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黄厚江老师的新著《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首先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而“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就是“以语言运用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载体,以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目的”。
黄老师以《泊船瓜洲》为例,说明“以语言运用为核心”就是做好感受语言、揣摩语言、解读语言、赏析语言、探究语言、语言表达和语言积累;又自己的以《孔乙己》课例告诉我们:
1.以语言运用为核心的语言活动有基本规律,但并没有固定的程式;
2.以语言运用为核心的语言活动,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常常是互相融合的;
3.以语言运用为核心的语言活动,并不是每节课面面俱到的,而是英文而已,灵活组织的。
黄老师的《孔乙己》教学,就以“手”为教学着眼点,安排了11个教学活动:
语言感受——交流人物整体印象、赏析肖像和语言描写、聚焦对手的描写;
语言揣摩和语言解读——梳理、赏析写“手”的句子(表现性格的、表现命运的),从“手”解读人物内心世界;
语言运用——补写手、想象孔乙己死时的场景和手、为孔乙己写碑文。
这样的语言学习活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互相融合而又层层深入,扎实又灵活。
令我困惑的是,黄老师指出,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存在的问题是:常常不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而把时间大都花在讲解分析上,照搬一套套结论大讲特讲,尤其不重视感受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即使揣摩语言、解读语言、赏析语言、探究语言的教学,也不是在揣摩语言、解读语言、赏析语言、探究语言本身用功夫,而是致力于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讲解。我也知道这是我们的教学弊端之所在,但,怎样将“揣摩、解读、赏析、探究”与“问题的分析讲解”区分开?“揣摩、解读、赏析、探究”后得出结论算不算分析?读黄老师的课例,似乎有所悟,但又似乎很模糊。
继续读下去,似乎渐渐有了一些答案,这就是“以语文学习活动为载体”。
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是有明确目的、有具体要求、有具体任务、有一定思考、有明显提升的听、说、读、写活动。
这部分,印象深刻的是黄老师向学生强调的三句话:听比记重要,想比听更重要,说比想更重要。
一、带着任务听。
于漪老师的《晋祠》听写:将对晋祠的了解与听与写的基础训练相结合,也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作铺垫。
陈钟樑老师的《背影》默写:将词语默写、理解与课文写作背景、事件缘起相结合。
黄老师的《葡萄月令》听记:将在听读中进行信息提取训练与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相结合,借此进一步理解作者的精神品格。
这几个名家课例可以说是扎实、丰厚而灵活的语言学习活动的典范,将基础训练与文本学习巧妙融合,其指向是语言运用这一核心。
二、按照要求说。
这里,我们首先要警惕的是“平时上课不让学生说,公开课就拼命哄孩子说”。这也正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常态。
我们都知道,不说话思维是停滞的,不说话上课时容易走神的,不说话上课时容易睡觉的。但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让学生说,又往往把课堂变成了碎问碎答的低效甚至无效对话,或大而空泛的随便乱说。
针对这种情况,黄老师提出,“说”要有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的要求。
俄罗斯的“复述阅读课”值得借鉴。特别是在名著阅读中,是个不错的办法。
转述:陈钟樑老师《背影》——读课文第一部分,把默写的六个词连贯起来说一段话复述这部分内容。
《看云识天气》——以第一人称介绍某种云。
描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述诗句画面。
此外还有交流阅读感受,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讲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