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与诱惑-来自东吴同学会

这篇来自东吴同学会,听完音频后的部分文字版及感想。

先讲一个小故事:

在北京某个国际学校,有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得到了两个VIP待遇,这个VIP待遇是一个三年级的同学给他的。

这两个待遇分别是,可以任由二年级的男孩打他一顿且不还手和可以翻这位三年级同学的书包。

那这个二年级的男孩是用什么来交换这两个VIP待遇呢,答案是:学校发的水果卷,类似水果糖的小零食。


为了吃水果糖,让别人打自己一顿和翻自己的书包,咋一听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毕竟这两个行为都有损自己的尊严,此外水果糖本身也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一般能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孩子,家境都很好,平时吃的食物多半也是有机食品,单单一颗车厘子都是几块钱一颗的。


那问题出在哪里?

先来讲讲水和钻石的理论,水是我们日常必需品,但价格便宜。

钻石不是日常必需品,但价格昂贵。

导致它俩价格差异的是什么?仅仅只是稀缺性。

假设换个场景,在沙漠中,一个背着满袋子钻石的旅人快渴死了,这时你问他,是否愿意用钻石换水,答案也是很明了的。


这个故事,给我们做父母的很大启示:

平时我们总是希望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不管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环境还是最好的食物。

这些我们认为最好的东西,孩子是怎么看待的呢?他们是否认同我们的价值观。


很不幸,孩子的价值体系往往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再好的事物,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都会觉得索然无味。

这里又有个例子。

这小孩的父母经常打飞机带他到法国参观各种艺术馆,顺便吃吃鹅肝什么的,但是这小孩,偏偏只爱吃沙县小吃的拌面。

后面小孩的父母,干脆一次性让小孩吃个够,一餐没吃够再接着吃,直到小孩不想吃为止。

说实话,这对父母的做法很机智。


生活中我们也是深有体会,越是强加给孩子的,越是不让他们接触的,这些东西往往对孩子最有吸引力。

比如强迫孩子学习,孩子多半会抗议。不允许孩子玩游戏,结果是偷偷去玩。

不允许孩子吃糖果和垃圾零食,孩子偏偏爱这些。要他多吃粗粮青菜,他就是不吃。

这不是一个两个小孩如此,绝大多数小孩都是这样,天性里自带反抗的因子。

养过小孩的都明白,从小孩第一声说不开始,他们已经在争取要做一个独立的人了。

到五六岁的时候尤其如此,比如喜欢给文字加上不,喜欢给庄严的画加上胡子,喜欢偷偷穿大人的衣物。


养育孩子的过程,真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

我们常常以为过程就是结果,以为种下好的种子,就一定收获好的果子。

但往往,事与愿违。

有没有一些好的方法来避免这种不好的结果出现呢?

介绍一个助推理论。

是由2017年度诺贝尔奖经济学理查德.塞勒提出的。

助推理论,简而言之就是,设定一些场景,让你自动朝着预期的目标走。


也可以理解成是,温和的专制主义。

比如,父母要求小孩上培训班,但不直接说培训班有多好多好,而是设置一些小障碍或者小情节,来达到来孩子自己主动要求上培训班的目的。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一旦是自己主动选择的,就算事后有各种不满意,都会不自觉的为自己提供正当理由。


教育孩子是个复杂又浩大的工程,没有谁能给出一条清晰的指导手册。

就像这个助推理论,仅仅只是提供一个思维,具体怎么操作,还要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孩子就像复杂的函数式,我们做父母的给出一个常量,结果却并不是常量,而是通过函数式演变后的其他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禁忌与诱惑-来自东吴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