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记忆》51:旧时成都人力车

【本文作者: 张   忠;摄影:锦  玥提供、完璧做旧处理】

        20 世纪初的成都贫弱、动荡,加之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 消息闭塞,经济相当落后,交通工具也十分原始,给人印象 最深的就是:人力推拉的鸡公车和黄包车。

        鸡公车其实是蜀人依其形而取名的独轮车,传说为三 国时期诸葛亮发明创制,全车系木制,较为灵巧方便,乡民 多利用此车载运农副产品到市区内出售,有时兼或为市民 商户送米运货,久而久之,很多乡民或无业游民推着这鸡公 车专职在市区穿梭,跑起这人力运输的买卖,借以谋生糊口 养家。但当时成都街面大多是砂石土路,或石板路,载重的 鸡公车独轮常常损坏路面,且市井无赖,不时拦住车夫索要 过街钱,常起纠纷。后来警察局出面禁止鸡公车在城区内 穿行,只允许在城边一带替人运货,运垃圾等,于是人力鸡 公车运输的规模日渐萎缩,倒是在成都市的周围乡镇、区 县,鸡公车活跃其间,长短途货运皆可,经济实惠,有时还供 乡人乘坐赶路,极受乡民欢迎。这样,民国后期,成都市区内鸡公车身影日渐稀少,而人拉的黄包车在大街小巷随处 可见。

        黄包车本是从日本引进仿造而成,所以又叫东洋车,于 19 世纪末在成都出现。据 1909 年的《成都通览》记载,清光 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 年),商务局总办委传樵村创办东洋 车,并发给宫本银两,预备青羊宫花会之用,计有 100 余 辆。花会时节,游人乘者甚多,到二仙庵、青羊宫不过 30 文 钱,会毕即闲置一半

        ......后来成都劝工局设车厂于安乐寺——就是现在锦江区城内、总府路上(原)红旗商场那个位置——备造东洋车行于城内,拉车人穿一色车夫衣裤,坐者甚多,每回以20 文起价,改善了成都普通市民平常出行的条件,但由于成都多阴雨绵绵之日,加之道路状况很差,路面泥泞难行,拉车人十分辛苦艰难,黄包车的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

        到 了 1924 年 ,当 时的四川军务督办杨 森下令分期拓宽成都 街 道 ,修 筑 路 面 ,工 程 完毕,便利人车的通 行。这时陆续有胡竣泉 成 立“ 利 通 人 力 车 公 司 ”,钟 灵 河 成 立“ 元 通 橡 轮人力车公司”等,到 1926 年时,成都已有黄包车公 司(行)50 余 家 ,有 车 近 5000 辆 ,车 夫 10000 余 人。于是成都市政公所管 理规定营业的黄包车每月 纳捐三角铜板,并发给车 牌和执照。

(完璧做旧处理)
黄包车夫


        随着抗战爆发,成都 为抗战大后方,人口激增, 黄包车公司(行)发展到近 700 来家,拉车工近 30000 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 和 1932 年上海的“一·二 八 ”事 变 后 ,成 都 广 大 市 民 纷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 侵略,30000 多人力车工人 在 1933 年 2 月 举 行 大 罢 工,和其他行业的工人一起反对停战议和,要求收复东北三省,开展救国运动。 抗战胜利后,1945 年 10 月,全市黄包车工人又举行大请 愿游行,抗议腐败的政府当局滥发钞票,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引起广大市民的同情和支持。 

        在锦江区天涯石北街和福字街一带,那些地方时常是车夫们吃饭、歇息之处,每当中午和黄昏,街边一辆接一辆 停满了黄包车。这种习惯和情景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 90 年 代,不同的是黄包车变成了人力三轮车。

       (下篇: 《盐市口至东郊之交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锦江记忆》51:旧时成都人力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