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感悟】精神财富那么多,为嘛学渣还不少

近两日教学宋濂的劝学名篇《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青少年时代勤学苦学的精神让我和学生们感喟。

今天上午开会,校长在会上表扬赵集中学生足球队在风雪中不怕艰苦,坚持比赛的拼搏精神。而且号召师生们在其它方面也发扬这一精神。

我们是盛产精神的。如刘胡兰精神、雷锋精神、孔繁森精神、焦裕禄精神,女排精神、亮剑精神,抗疫精神等等。

但精神是好的,只是精神是好的,我们实际生活中距离精神还是很远的。

有刘胡兰精神,还是出现了不知道多少甫志高式的叛徒。甚至在抗战时批量产生汉奸。

有雷锋精神,社会道德依然滑坡,南京彭宇案后更是让遇见老人跌倒扶与不扶成为不少中国人道德选择上的难题。甚至雷锋被调侃“雷锋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里走”。

有孔繁森精神、焦裕禄精神,我们依然还要坚持“打虎无上限,拍蝇无死角”的反腐原则。

有女排精神,也有中国男足曾经的次次遗憾。

有亮剑精神,也有不少知难而退的懦弱行业逃兵。

有抗疫精神,也有因抗疫不力而被撤职的医院院长。

读过荀子《劝学》、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甚至《孙权劝学》的学生难以计数,但学渣依然各地都有。

这些说明什么?精神是虚的,精神化为行动是非常难的。

比如我们校的足球队在足球场上可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冻,但即使是他们在教室里读书、学习时,他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怕读书、怕写字,怕老师提问……为什么足球场上的英雄会成为教室里学习上的软蛋呢?

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早已成为厌学者,能够不上课去踢球,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更是一种自由的释放。

因为课堂学习和足球场踢球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活动。

还说明光靠精神无法改变人们的行为。

真正改变人行为的不是精神而是规则和习惯。只有合理而具体的科学的规则才能引导社会向好。

而现在无论是学校里的,还是社会上,我们需要真正能指引学生和社会公民行动的规则。再加上国人向来没有敬畏规则的意识。多数人习惯上敬畏全力,按照要求去做,只要是上级要求,哪怕后来证明是错的,也会执行。更有一部分人,只敬畏暴力。所以出现家长要求老师体罚自己孩子的怪现象。

真心希望,我们以后在发扬各种各样的精神的同时,能多一点对规则的敬畏。能多一点对规则的执行。

其实,学生能把《中小学生守则》执行好的,绝对不会差;能把《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作为行动的指南的,应该是学霸。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感悟】精神财富那么多,为嘛学渣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