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有关的两三事

    今天是坚持读书打卡的第51天了,读着第11本书。真的很感谢参加了欧美思的基层人员培训,51天之后,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学会了“坚持”,不找借口,无论每天多忙,都会抽时间看书。开始的前几天看书纯粹是为了打卡,发现每天找时间读书很难,看得很少;后来想起来老师说的“碎片化阅读”这五个字,便学着利用一切零碎的时间看书,比如地铁上,午休前。一开始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候,很不适应,每次都会被打断思路。后来坚持了几天之后,觉得效率很高,由于时间短,注意力更加集中,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迅速进入阅读的世界,屏蔽外界的嘈杂。最大的改变就是去汉口上班的地铁上,之前一提到去汉口,都会很烦躁、拒绝,一个多小时都会.浪费在路上,后来竟有点期待去汉口了,因为我发现那是一天中内心最平静,看书时间最长的时候。

图片发自App

    “每天坚持打卡,好习惯成就好未来。”这是我们经常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打卡是我们公司的制度。作为老师,我也在每天坚持打卡,不但给孩子们做出了好的榜样,而且对于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更加感受到小小的习惯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参加这场培训,可能我还依然处在“想读书”与“没时间”的矛盾中不能自拔。所以,在这里,还是要对公司表示深深的感恩,也感谢培训老师的分享,也感谢群内和我一起坚持的小伙伴(我们队14人,现在每天打卡的有3人)。

      人类最大的成就也许就是发明了文字,创造了“书”,用来记录过去的经验,让后人从中学习。一本好书就是一顿美味佳肴,作为精神食粮,不断充实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灵魂吸收更多的营养,变得更加高大、高贵。

    接下来要给大家说的是,我从见到第一本书到现在有书可读的几十年路程。

      最开始接触的书,就是学前班发的读书识字书了,当时是00年前后,学费都交不起的情况,根本就不知道课外书是什么。那时候对于书本、试卷和写字本、笔有一种莫名的喜爱,那个时候还没有“知识”这么高深的追求,只是很喜欢书中的色彩、图片和文字、故事,很喜欢本子上认真写下的字被老师用红笔打上大大的“√”,很喜欢用小刀削铅笔的感觉,很喜欢一大早背着书包上学的感觉。

      上小学的时候,舅妈在北京当幼教老师(这算是让我对书有渴望的启蒙老师了,感恩)。每年回家时,就会让表姐、我、妹妹、表弟睡在她的床上,然后给我们讲故事,教我们唱儿歌,那个时候,觉得这个时刻好幸福呀,这些和书上课文不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和学校的“小燕子”不同的“我有一头小毛驴”唱起来很好听,请原谅我已经忘记十五年前到底听到了什么、唱过什么,但是那种期待和幸福的感觉,还一直陪伴着我。舅妈每年过年时也给表弟买很多的故事书,表弟总是很神气地说:“这是我妈给我买的书,我可以借给你看,你看完后再还给我。”《绿野仙踪》《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那些精美的图画和故事,真的是好精彩,我很羡慕表弟,也期待着舅妈再次回来。

      大点的时候,看过一本书《世界名著概论》,里面列了很多的其他国家的作品,进行简单的介绍,以及分析评价一下,《茶花女》《包法利夫人》《基督山伯爵》《飘》《羊脂球》《麦田的守望者》……当然是有很多内容是看不懂的,但是小小的内心还是很同情茶花女,善良却可怜的羊脂球,知道了世界上有名的作家大仲马、小仲马,对于外国的印象关键词就是“妓女”“战争”“阶级”……那个时候,多么渴望可以读一读这些书呀!

      后来,舅妈不当幼教老师了,也不给我们讲故事了,也不教我们唱儿歌了,也不给表弟买书了。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我爸妈都是小学没毕业的人,没有觉悟给我们买书,何况经济也不允许。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偷偷在街上的书店买了一本名著《大卫 科波菲尔》,竟有一种做贼的感觉,心理很不好受。看的时候没有幸福感,也没有渴望感,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买书了。那个时候很流行小说,什么《麻雀要革命》《烈火如歌》……我记得有个同学家里有一柜子小说,当时我们周末的时候就去他家里借书看,虽然那些故事很好看,很玄幻,但是我总感觉不尽兴,和现实生活脱轨了。所以没了兴趣。

    后来找到了县城的新华书店,里面有很多的书,看过《杨贵妃秘史》《昭君秘史》……后来由于距离太远、需要办卡,也没怎么去过了。对于阅读的渴望也渐渐消失了。

图片发自App

      在上初三时,我们班换了一位语文老师,这应该是我在读书生涯中对我影响第二大的人。十年了,我忘记了老师的名字,但是我依然记得她丰满的双颊,红红的小嘴唇,卷卷的马尾辫,以及她在黑板上侃侃而谈的样子。每次上课都会“跑题”,讲过很多的历史故事,讲过他们上大学时如何偷偷看书的小心和刺激,我总是会被她深深地吸引,最讨厌该死的铃声。在此之前,我以为语文就是读读背背,抄抄写写,在此之后,我觉得语文就是一位活灵活现的古典美女,对于语文,真的心动了。也开始对“大学”这个地方充满憧憬和渴望,如果我上大学了,也一定要看很多很多的书。那个时候,在我身边的小伙伴纷纷辍学的队伍中,我能坚持自我的动力,不能不说也因为这种渴望。

      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有了图书馆,高一高二的时候,经常过去借书看,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图书馆就关门了。再后来不知是谁在班里传起了《青年文摘》《读者》等杂志,一本书可以传遍全班看,想想也是挺幸福的事,而我就是总蹭别人书看的同学。后来咬咬牙,决定在学校门口买5元3本的过期《青年文摘》来看,虽然日期过了,但是并不影响阅读内容。我很喜欢里面的文章,这是高中最好的陪伴,它们不但对我的价值观形成和内心世界丰富有很大的影响,也影响了我后来写作的风格——朴实,平凡。

      上大学后,终于可以如愿以偿了——我们学校拥有全武汉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大一上半学期,只要有时间,都会躲在图书馆看书,一口气看完了9本的《康熙大帝》、《雍正》《乾隆》,鲁迅的作品集,老舍的所有作品……腿受伤的那两三个月,所有社团的活动都停止了,能让我忘记孤单、落寞、躁动、疼痛与不便的,也就是阅读时刻了。后来在图书馆遇见了某人,没想过这一见,竟陪伴了五年。从大一下学期便不去图书馆了,因为做兼职,没时间。再去图书馆的时候,是大三下学期,一别两年,竟有点陌生了,那时候去图书馆的目的,不是随便满足阅读的欲望,而是考研。

    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在毕业的时候接受了一家书屋,经营了一年,虽然没盈利,虽然解散了,但是我相信这依然是最好的遇见,在书屋的这一年,我看了很多的书,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让自己在躁动的社会保持着一颗淡然、充实、谦虚的心。

    现在工作了,有自己的钱了,虽然买书的时候还会肉疼,但是一想到可以让精神吃个饱、吃得好,也算找到了安慰。七八月份的时候,一个月看了一两本书,当时总觉得没时间,一天都在忙,但是又想看书,所以内心很矛盾。在11月份的时候,参加了这次培训,一个多月的时间,老师当时给我们打的鸡血渐渐失去了“药效”,而我最难忘的,莫过于这段时间坚持了阅读的习惯,相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还是有的”这句话,不找借口,每天都会完成阅读,有时间多读会儿,没时间少读会儿。

    读书,原是自己的事,不该声张,也不该炫耀。那这篇文章,就当是一份分享吧。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上阅读,但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爱阅读。从我自身的经历来看,对于孩子来说,阅读这件事真是引导和熏陶的。如果我舅妈没有当过老师,可能我也不会从小就对书有渴望;如果我的语文老师没有影响我,可能我就错过了书这个好东西。当然了,自身的思考也很重要,比如说和我在一个床上听过故事的兄弟姐妹,都没读完初中,更别提爱看书了;比如说我的同班同学,有一批人没去上高中,有一大批人没上大学,或许初三对他们来说也只是一个平淡的学期而已。(发现没有,影响我的都是老师,哈哈,没结婚的女老师,没结婚的男士,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了吗?)

      我舅舅也是个例外,没上过高中,但是特别爱看书。

      如果你爱读书的话,不一定影响你的孩子爱读书;但你不爱读书,就别埋怨你的孩子不读书了。

      我想我未来能够为我的孩子尽力做的,也就是给他一个书房,给他很多书,给他一个爱读书的环境,至于他能不能爱读书,也看自己的造化了。

图片发自App

      我最引以为傲的,也就是自己爱阅读;我最幸福的事,也就是每天都有书可读。这是一笔精神财富。书籍如同良师益友,告诉我们道理,也不用担心得罪我们。再好看的皮囊,都有老去的一天,唯有我们读过的书,会滋养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越来越鲜艳,越来越年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书有关的两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