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14+D60+《为自己,敢不敢再活一次》+读书感悟

所有热爱都是有偿支付

遵从自己的欲望,可能会与周边发生很多矛盾,最健康的自我欲望实现方式,应该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身边的人,这个很难实现,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50个赞不及1次喜欢自己

1.认可是爱吗?认可是“无条件地接纳”吗?

有的人把认可理解为爱;有的人把认可理解为“无条件接纳”自己。我们如此的渴望接纳,希望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可以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就像孩子对父母的期待。我们相信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很遗憾,想要遇到这样的人非常困难。

即使最爱我们的父母,也无法做到完全的认可我们。父母反而是不能接纳我们的典型人物。虽然有极少数父母不把自己的欲望投射给孩子,但大多数父母都以爱的名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和方向培养子女。从这个角度来说,父母也许是最不能无条件接纳子女的人。

到这里似乎有些让人失望,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可能就会豁然开朗。想要被认可,是想找到一个无论我如何发脾气也能忍受,也能耐心的哄我,并且对我毫无怨言的人……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想法难道不是极度自私的吗?像新生儿似的,什么也不做,静静的躺着,可是谁会为成年人做这些呢?

图片发自App

如果我们换个立场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想要的“无条件的认可或无条件的爱”我们自己能为他人做到吗?我想答案很明显,我们做不到。

所以像小孩子一样,期待对方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是非常幼稚的期待。它近似于幻想。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他人做出判断。在自己成长的环境和条件下,每个人都保持着一定的偏见,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看他人。

我们认可他人,和得到他人认可同样困难。人们都希望得到认可,事实上真的很难。原因在于我对他人的欲望和偏见,在于人的自我中心主义。就像试图用比自己胳膊还长的筷子吃饭。对方都拿着筷子,要互相为对方才能吃饭,然而每个人都觉得对方应该先喂自己,因而愤怒。拿长筷子喂别人的地方是天堂,争吵着自己先吃的地方是地狱。

所以他人是我的地狱,我也是他人的地狱。

图片发自App

我们常常会用评价,羡慕,或蔑视的尺度去看别人,却不允许他们用同样的方式看我们,这合理吗?我们自己为什么不能得到这样的目光?是不是因为没有自信?

如果把评价他人的尺度用在自己身上,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爱。希望别人无条件的认可自己,这是幼稚,而且是脱离实际的想法。

我们口口声声的说要接纳自己,却不付出任何努力,只是自我暗示“我要爱自己”,无异于对自己的耳朵不停的说谎。

前面我们谈论了过程的重要性,如果你真正的追求过自己想要的东西,你应该明白,不管结果如何?这段经历本身就会让你认可自己,进而爱上自己。有时这个过程本身会成为爱自己和认可自己的真材实料。让自己值得爱的料并不需要很多,有一个就足以。

图片发自App

认可自己的过程,没有必要公之于众,也没有必要求得他人的认同,只要履行对自己的承诺,履行了自己认可的标准即可。这才是克服任何欲望的最正确方法。从前我们可能会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付出一次又一次的徒劳努力。但是我们自己制造一次“事件”,从而跨越他前提的认可欲望结构。通过这个“过程”得到稍许力量,让自己认可自己。

认可自己的主体不是世界,而是自己。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活得极为痛苦的事情为了认可自己而经历的过程也很痛苦,但我们必须在这两种痛苦之中做出选择。

若想摆脱前者的痛苦,必须有他人的存在,而后者只能通过自己重新塑造生活是需要自己克服的过程。选择后者还有一个收获,就是通过认可自己而对他人的痛苦产生真正的共鸣,从而关注他人的生活与世界产生深度联系,学会怎么去爱。

不能认可自己的人,越容易被世俗虚名束缚。越焦虑,就越渴望虚名。不期待任何他人的认可,不需要世俗的补偿,就能信守自己诺言的人,也就能够守护自己的人,才能认可自己,热爱自己。想要做到这些必须明确认可,这种下意识的机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搬家工人来到摆满行李和家具的房子里,最先做的事情是什么?就是从眼前的东西开始一件一件装入箱子。使我们达到远方的也正式第一步,什么也不做,就不会发生任何事。

过程很艰难,但是值得被尝试。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打卡+14+D60+《为自己,敢不敢再活一次》+读书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