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学校召开一学期一度的校务工作会议。看到群里发的各种照片和短视频,首先给优秀教师颁奖,最后是表演文艺节目。数九年级时装秀的节目最抢眼。
我是现任工会主席,如果我在学校的话,我就是这场文艺演出的策划兼导演。长江后浪推前浪,我还没等被后浪拍在沙滩上,咱就跋腿先撤,主动让贤了。虽然我没到现场,但仍和大家一样沉浸在欢乐之中。有微信真好!
本来我打算参加完最后一次校务会议,再回天津。一是由于会议延期,二是儿子希望我早点回去。于是我决定不参加会了,尽快返回天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首《再别康桥》的几句诗,也表达了我与“职业生涯”挥手告别的心情。
人就是这样,有什么烦感什么?没有什么喜欢什么。其实退休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喜事,所以才有“光荣退休”的说法,说白了退休就是让人换一种更舒坦、更自由的活法。
02
我不在天津的这些日子,儿子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效率都有所下降。所以儿子才盼望我早点回来。看来老妈关键时刻还是能起点小作用的。
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在培养儿子独立性上是有所欠缺的。需要继续弥补和再加工的地方还真不少,来日方长,慢慢地纠正吧。
一定会有人提出质疑?孩子都大学毕业了,复习考研还需要母亲陪读?有教子失败的嫌疑?俺虚心地接受批评。
今天看教育理论书籍“教育与人的发展”这一节,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有的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在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采取有效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看完这段话,我就不纠结了,咱家孩子不就属于“在较高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的那类孩子吗?多少家长看人家孩子三岁会这个,五岁会那个,就着急的不得了?如果早了解“教育的不均衡性”理论,就会降低焦虑与烦恼,也就不使劲地逼孩子了,从而也减少了孩子的痛苦。
还有一段是解释人的发展“内发论”:“教育想通过外部,在成熟的时间表之前,形成某项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人的机体机能的发展顺序是受到生长规律的制约,而且所有其他能力,包括道德都受着生长规律的支配。”
也就是从理论上解释教育要顺应规律,不能拔苗助长,那样做不仅是低效的,还有可能是徒劳的。
知道了,为什么有人整天不是痛苦,就是纠结?就是因为她懂得理论知识太少,一些事想也想不开,做更做不明白?
03
上周我过去单位的一个同事给我来电话,告诉我她儿子15号结婚,我已经买好了第二天晚上的火车票,不能去参加婚礼了。于是答应她让我爱人替我去参加婚礼。
电话中和同事聊了一会儿各自的近况。在同事眼中我儿子是一个阳光向上,爱学习的孩子(哪有那么好)。她认为自己的儿子高考不理想,当年只考入我省普通的二本院校。言语之间她羡慕我儿子培养的好,后悔当年自己没舍得花钱给儿子一对一补课,来提高成绩。多少年的事了?还过不了这个坎。
有时觉得孩子某一个阶段的“闪失”都是妈妈心中解不开的结,甚至是一辈子的痛,别人劝得了一时,但在内心的深处,妈妈还是经常会后悔自己当年的不到位。
其实我心里明白,她儿子除了文凭不属于“高大上”那么耀眼,其它方面如:吃苦耐劳,为人处世,孝敬父母等,培养得都很成功,是一个明事理,能做事的好孩子。
而我儿子除了学习以外(貌似比她儿子强点),其它方面我认为是不及人家儿子培养的好。这一点外人看不出来,但我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我的内心还很羡慕她的儿子呢?
当然唯文凭论,唯名校论的今天,很多人包括我的这位同事,依然认为“学历越高,挣钱越多,生活越好,家庭越幸福?”而我还真不能完全认可这种说法的。我更喜欢有责任感,有道德感,性格好的孩子。而不是一位只学习好,文凭高,但很自私(瞧不起他人)的孩子。
也就说我现在越来越看好内涵丰富,品格优良的孩子。光鲜耀眼的名校文凭,对普通孩子是高不可攀的,不是只有努力就能够取得的 (因素很多,千万别听那些鸡汤瞎忽悠)。家长不要攀比他人孩子,去折磨自己孩子。
04
原来我也是和许多家长一样,认为孩子考上好大学,有了好工作,一生就ok了。现在我明白了,即使考上了硕士,博士或者说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的路也不敢保证就一帆风顺,曲折仍在后面等着呢?外表的光鲜,只会让不知内情的人或阶层比你低的人羡慕,亲近的人或同一层次的人,才明白理解彼此的不容易。人生就是不断面临各种挑战的过程,在与困难作斗争中延续着(自我感觉)幸福或不幸福的日子。
我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学会接受自己及家人的不如意,别总期盼着这好那好,什么都比别人好,可能吗?那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细想起来,谁家的难事也不比谁家少?关键就看你怎么看待这些事?你的心态是什么?心态好,情绪稳定的女人,她的家庭才会有幸福。还有一点:孩子再优秀也少炫耀,孩子再不争气也不能放弃。这就是好母亲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