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七十七)

【原文】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译 文】

3.24 仪地的长官求见孔子,他说:“但凡有君子到了我这里,我都是要见一见的。” 于是门人就安排他们见面了。此人见完孔子后,出来说道:“诸位,没必要困惑于眼前的困境啊!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是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啊!”

3.25 孔子评论《韶乐》:“简直是尽善尽美。”评论《武乐》:“尽美了,但是却不能说尽善。”

3.26 孔子说:“身为领导却对下级不宽容;出席有仪式的场合态度却很轻慢;亲临丧事,丝毫没有悲伤。这些人叫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精 华 解 读

划重点:听完本节,你的词汇量扩充了吗?

①尽善尽美: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②居上不宽:处于上级的位子上,待人却不宽厚。

③为礼不敬:出席有某种仪式的场合,却没有尊敬的态度。

④临丧不哀:亲临葬礼,却丝毫没有哀伤。

注:②~④所描述的三种情况都是孔子心目中的“反面典型”,是一个人“不仁”的体现。

【原文】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注:“知”通“智”,音同,见《论语集释》。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4.3: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译 文】

4.1 孔子说:“与同品德高尚的人为邻是最好不过的事。选住址时都不考察一下周围的环境,这哪算聪明呢?”   

4.2 孔子说:“不仁的人,既忍受不了贫穷,也不能好好享受快乐。仁者能够安于仁的状态,智者能够把仁的价值发挥得更大。”

4.3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能好恶分明,既能正确地爱人,也懂什么人是该恨的。”

Q:学区房真的这么重要吗?

A:有社会调查表明,一批贫民区的孩子在搬离脏乱差的区域之后,此后的发展情况要优于仍然留在那里长大的孩子,所以“里仁为美”和“孟母三迁”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今天大多数家长面临的学区房问题,实质上已经和当年的孟母三迁大不相同了。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学区房”永远都是父母的影响。推荐你读《父母的语言》《正面管教》

精 华 解 读

仁者安仁:乐在当下,好恶分明,真君子也!

在《论语》的前几篇里,我们已经探讨过很多“仁”的话题,而本节课又给出了两条“仁”的标准:①乐在当下:贫穷或者富裕都不会影响内心的安定平和;②好恶分明:知道什么人该亲近,什么人该厌恶。懂得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关心、关爱他人。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我们继续“修炼”吧!

课 后 思 考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好恶分明的人吗?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爱的呢?快来聊聊吧!

【感想】

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这都是不仁者的表现。

居于高位,却不宽厚待人,傲慢无礼。对待礼法,没有尊敬,浮于言表。参加丧礼,没有情在其中,一点也不悲伤,好似假情假意。

2.“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环境对人的影响。

“良禽择木而栖”,人更应选择好的人文环境而居。

3.“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才能好恶分明,既能正确地爱人,也懂什么人是该恨的。

老好人普遍存在,这种人看似是不得罪人,实际是藏有心机,一旦触及到他认为的个人利益时,会翻脸比翻书还快,呈现出另一副嘴脸。

人还是应德行天下,厚德载物。《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