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语》第一部 1-1(持续更新)

作者:木棉

时间:2019年3月16日星期六


论语

       有点中国文化基础的人都知道,孔夫子不仅是一位大教育家还是一位政治家,他是个非常有想法和主张的人,门徒号称有三千,七十二位贤人。在古代也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了,教学生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他能把所学很无私的教授给别人,也是非常值得我们赞叹和学习的。

       孔先生一生经历坎坷,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着他也是很艰难的维系着生活。他父亲是个官人,但人去世了,家里状况就发生了变化。人生就是这样,世事难料,无常无处不在,得且行且珍惜。

       《论语》主要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这样一本书,它出于春秋时期。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该书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全书共20篇、492章。论语的版本很多,常见的有《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我们看到的论语,基本是《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这是一个比较官方的一种说法,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如果要研究古文化,就需要学习和研究很多历史了。我们来学习这些内容,主要知道他告诉我们什么,要传递什么样的一种道理给我们就行了,至于搞文学研究,不是我们的事。

       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今天我们还能很全面的看到这些内容,真的是非常幸运了。作为新时代的人们,要打好文化基础,小孩从小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小培养,夯实基础,就像盖楼一样,地基不打好,万丈高楼,顷刻就会倒塌。看看现代社会的乱象,忤逆不孝,吃喝嫖赌各种恶行,实在让人痛心,如果基础打好了,即便人们在疯狂,也不至于都丢了本,所以教育上面,要实实在在的,不能随便,马虎,将就。

       现代的父母家长很忙,活着都很辛苦,为了家庭子孙后代,也是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培养下一代,真的是需要用心呵护,不能光为了赚钱,而让下一代得不到正常的培育和成长。作为学生,不仅是要学习理论,还要比照理论去实践,在实践中才能让人真正的成长起来,阅读就像看地图一样,地图看得在明白,但不代表你真的去过了。就像看别人吃馒头,自己不知道什么滋味一样。所以学习是一个劳逸集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个产物,要自己努力和下功夫才行。

学而篇第一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意】孔子说:学圣贤之教,要比照理论去实践,把所学应用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学以致用!要常常总结实践中的不足,比照理论,修正自己的不良心态和行为,超越自己的固执个性和习气,不断提升自己。经历过后,还要常常回顾复习所学、所感、所悟、所行,循序渐进,不断深入,如是所学,定会利己利人,这不是好事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把学到的知识和实践中的感悟与之分享,启发心智,助力善业善行,这样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国家就会安定富足,这岂不是好事一桩?如果怀才不遇,未遇知音,一身才能未得施展,也不怨天尤地,抱怨不公,应从心入手,勤勉努力,以积极乐观包容的心态,接受和面对一切,这难道不正是君子的格局和担当嘛!

解读】第一句,这里面孔先生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说学习过后,还要常常来复习,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复习一次,就会有一次的收获,每一次收获都是进步,这一点我在社会实践中,有了充分的证实,暂时不明白没关系,常常的来复习,就会不断增长新的认识,这里他说的并非是指理论这一部分,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理论,下去就要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佐证理论。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生活和工作更方便,学以致用。光学理论而不去实践,等于喊口号,没有行动,一旦遇到问题,我们没有能力去解决,所以学理论知识只是看地图而已,实践才是真。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明白理论的价值和意义,片面的对理论进去曲解,指手画脚以对错来判断人的行为,总会失算的。对于没有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呢?其实,人生本来就是如此的,经验只能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但不是什么事都能用经验来对治,我们要尊重经验,但不能依赖经验,否则我们会吃亏。

       第二句,有朋友从远方来,真的就让人很高兴吗?我看不见得。但孔先生这样说,他不愧为圣人,值得点赞。从一个角度剖析,这里的朋友,多指那些善知识,良师益友,有志同道合的,有一定思想高度的人,当然作为君子有君子的交友之道,小人也有小人的交友之道,各自取不同所需。虽然我们是朋友,但没有共同兴趣爱好,不算志同道合的人,说话也就没有太多话题,思想高度不同,差距可是十万八千里。所以问题就在这了,什么样的朋友,会让你那么愉悦开心呢?我想单一方面,要志向相投,兴趣相近,才能有所谈吧,不然都是鸡对鸭说,各说个的而已,说完也就不了了之了。大的方面来看,我们不要有太多分别心,我的老师QQ签名上写着,您就是我的老师,这个您是泛指一切众生,以众生为老师,向众生学习,是托底了!向众生学习比向人学习更难,在众生身上都能学到很多很多东西,能说他们不是良师益友吗?所以这些取决于我们的心,心有不同,想法看法就不一样,所以我们剖析一个角度来说,是不完整的,也是一种片面,要想三言两语说的很圆满,除非是修为到顶了,不然都会有漏的。人很复杂,凡人讲一百句,也不如圣人讲一句,圣人讲一天,不如不讲,所谓的善知识我们要亲近,因为可以让我们得福,就像很多人跟佛菩萨混,那水平再差也比凡人厉害,是不是这个道理,如果跟着小人混,载进去是早晚的事,这就是本质上的区别,当然这依然取决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这颗心。

       第三句,别人不知道我,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就是君子啦?其实,我们不要误会,如果这样就是君子了,那傻子也可以做君子了,伪君子更可以装成这样了。那这里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别人看见我平日里很温和,温文尔雅,也没有什么粗暴的现象发生,他就会觉得你人不错,但突然看见我在训斥别人,甚至是打骂别人,就会觉得我很凶恶,心地不善良,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都被表面现象蒙蔽了,他们不知道,我训斥他,是为了他好,是帮他解围,是把他打醒,要不然他犯一个错,就蹲监狱了,悔恨一生,那你说K他一顿,总比他蹲监狱要好吧,但谁能明白你呢,不懂是正常的,所以别人不能真正的懂你,是正常不过了,那你有必要去为此去生气吗,没必要了。是不是!所以一个君子做人是心胸宽广的,坦荡荡的,这点事能想不明白嘛,真君子格局大着呢!

       所以文字啊,是一语千言,它背后的深刻意义,才是我们需要搞懂的,并非表面那么简单。我们学习呢,就要这样,深入进去,去悟文字背后的含义,不然就是死读书了,吃了馒头也没感觉到啥滋味。圣人的言行和境界,总归是与凡人不同的,如果凡人都很容易想到做到的,他估计也早就达到了,虽然不能一一去比较,但事实总不会骗人。所以,我们要从文字堆里面跳出来,不要被文字相蒙蔽了双眼。

       文字可以骗人,就像有人发消息跟我说,我一直深爱着你,但一直没有勇气跟你表白,说的多好听,但如果你了解他,你就知道,他是个大色狼,玩这一套来哄骗清纯女孩。如果嘴巴很会说,那说不上用什么美言忽悠人投怀送抱呢,是不是这样,大家可能自己都遇到过,也曾用过这样的招数欺骗别人?那么人心呢,可以说他无法欺骗别人,为什么呢?是真就是真,是假就是假。心是无法被掩盖的,如果我们了解了心意,起心动念,初发心,你就会明白,最透彻的无过于自心,谁也骗不了。了解一个人很难,去理解一个人更难,懂你心意,知你所想所行,如果不通过修行训练,是做不到这样的。所以三句话,粗浅的做了个解说,都要这么多文字,可想而知,文字背后隐藏着太多的学问和知识了,我们要深入进去,才能见到真谛。

       前不久,一个大年轻咖入灭了,癌症。我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才华横溢,不如一念善心。你再有才华,如果选错了方向,背道而驰,那结果必定是自取灭亡而已,但人有善心就会不同,有善心的人会让自己变的越来越好,那么得癌症,重病,遇到灾难的人呢,可以反思一下,因果不虚啊。所以,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可能不,这是大道自然的规律,没办法。

                                                                                                                                                        内容持续更新,欢迎继续关注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解读《论语》第一部 1-1(持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