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与孩子约定好在时间地点见面时,你没见到孩子,你会想到什么?

星期四早上吃早饭时,女儿把眼镜放在饭桌上,说是眼镜框断了。我脑海里立即飞转,肯定是要重新配眼镜了,什么时候,在哪里。女儿说:“唉呀,我昨天晚上还想着该换眼镜了,想不到早上就实现了。”我心里嘀咕:又要消费几百大洋了。老公说,早上要开会,没空去。我出门上班前和女儿约定,你九点出门,我们九点半在眼镜店门口见。因为眼镜框已经断了,是带不了了,所以必须要配,眼镜店一般是九点开门。我办公室刚好约了人谈事情。昨天晚上已经说8点上班人就过来。所以我想,一个小时足够谈完事情。

到办公室后,人来的比预计晚半小时,所以有效时间也只剩下半个小时。对于要谈的事情呢,又是工作中重要事情,中间我提了等会要给女儿配眼镜,但是把整个事情说清楚,达到共识,已经是十点钟了。我迅速赶到眼镜店已经十点十分了,问店家有没有一个女孩进来。我期待的是女儿能自已先选镜框,配度数,等我来了结账等。而我并没有给女儿说清楚如果我没有她要怎么做。

我内心隐约感觉女儿已经返回了。但还是给楼下理发店师傅打电话,让他看一下我女儿在家不。但答案是不在。我期望她在来的路上。

我等待了半个小时,家里离眼镜店也就15分钟。人还没见。我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这时,我在智心馆群里说了这个事,其实我当时就是为觉察自已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如何做是比较有效并不带情绪的。因为女儿已经初三了,我希望自已能更多的平和和喜悦的陪伴,而不焦虑,只有我及时总结自已心得才能看清自已在做什么。

为什么我确定孩子回去了呢?我们约定好的九点半,而我超了40分钟,我没有给她配手机,只有pai,只能QQ或微信联系。女儿处于十四五岁的年龄,不喜欢借别人手机。所以她到了时间看我没在,对我进行了反抗,直接回家。

我回家途中,群里的伙伴就回复了。有人说,没事吧; 有人让我深呼吸; 有的伙伴说,没有看出我的紧张感,只是陈述了事件; 有人问我,没有给孩子配手机吗?有的人说,如果是我遇到这事,会急发脾气。有人说:看到自已内心的恐惧、不安。有人说会责备孩子。

当我回家时,孩子给我开门,气哄哄的对我说, 我九点出门,九点十五到那,等你到十点钟,多等了你半个小时,你并没有来。所以我就回来了,说是我不遵守承诺。我只是静静的听着。的确是我办公室的事情走不了。她说,如果你考虑到你办公室的事情,就不要给我说九点半。而是向后推。

其实,我思考一下,第一,我希望尽快配眼镜,而忘记了单位的事情,价值观排序中,孩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当我到办公室时,面对工作时,我把工作又放在第一位,内心希望孩子理解了,并能等到我来。而这个想法并没有和孩子确认,只是我单方面的需要而已。

面对青春期的女儿,希望能和她和平相处,同时,她用自已的方式和我对抗,并且做出了自已的主张。其实,这一次,我回家没有批评她或着指责她。因为我爽约在先。当我倾听完她的表达后。我什么也没有说。她问我,那眼镜怎么办?我感觉到她的情绪平静下来,并且和我商量接下来如何做?这也是我尝试着随从她的意愿。

推动我去学习的动力,就是希望做一个好妈妈。因为,内心希望对孩子好,而行为上却有形无形的伤害了她,而非常的后悔自已的行为和言语。肯尼斯·霍布尼克博士说“亲子关系是世间最难修的一门课”。亲子关系的核心就是自已无法承受的罪疚惧通过各种方式投射出来,看到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当自已无法消化的东西,又进一步影响亲子关系。加之现在的各类文章,“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有问题就是家长有问题”等等。这样的文章让父母面对孩子产生更多的无力感和内疚。当我们看不到真相时,就是怪圈内一直打转。

而群里,经由这个话题又收获到许多宝贝,一位伙伴分享到:昨天傍晚和女儿一起骑车从图书馆一前一后回到小区,女儿说她还要骑车。我后面进来小区想看看女儿在哪骑,小区活动区转时看到一个发型似女儿,走过去一看,没有她。于是回到家,开始冥想,关注呼吸,身体开始打咯,看见脑中开始编故事,女儿被别人抓到车里去了的念头,骑出去太远回不来…,让念头过,继续呼吸,内心对话:我感受到你了,恐惧,你要告诉我什么?害怕失去,为什么如此俱怕?因为失去太痛了。起身下楼去找女儿,看看hello bike里面的地图能不能定位到,结果在小区小花园看见她的身影。女儿告诉我:她去踢球了,下午在图书馆就告诉过我了。我忘的一干二净,我完全在自己的头脑和过往经历中。回顾整个过程自己还是没有干过大脑病毒和曾经的伤痛。我的回复是这样的:关于你面对女儿在楼下,你内心的担心,焦虑和恐惧,这不是真正的你,只是过去记忆的重播,你担心不是女儿本身,只是借由女儿,让你重新体验了那种怕失去的感觉。而上周做个案的伙伴也在群里分享了她的观点:这两天看到大家在聊找不到孩子的事情,我想说一下我上周个案时提到的那件我小时候没有等我妈跑去逛商店的事情,做完个案那天晚上我妈也自己提起这个事情,说我当时是跟着一个高年级学姐去逛精品店了,她着急得发狂,找到我以后还揍了我两下。我之前从没挨过打但我根本也不记得有被打这件事,只记得那种铺天盖地的惊恐和凉到头的害怕。

看到大家的分享,我体会到礼物邀请礼物的美妙,不经意我爽约孩子的事件,联想到上周个案刚好是妈妈找不到孩子时,妈妈的着急恐惧见到孩子后,气极败坏对孩子训斥,让孩子大脑空白也感受到恐惧。并把这种不良记忆压到潜意识。

妈妈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无时不在考验着妈妈内心的容量,妈妈能否看到孩子圆满决定于她内在的圆满度有多大。大家熟悉的:“外在就是内在投射”如果不去觉察,不去体验,那也只是一句话而已。

本文仅以妈妈的角度,如何觉察自已,如果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安全教育和联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

欢迎大家点赞,您的点赞是我分享的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你与孩子约定好在时间地点见面时,你没见到孩子,你会想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