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微课流水

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的当今社会,教育这一方净土也变得功利主义,从幼儿教育开始其教育手段和目标也单一的指向“技术竞争”。在功利主义教育的框架中,教育没有她“本来”意义的存身之地。在“本来”教育中,教育既可授人“鱼”及“渔”,又能引人寻得明净不惑的”道”。“童蒙微课堂”,助力助力父母清醒、智慧的陪伴孩子走过3-10岁。敬请期待!

课程名称

1教育的返本归真之路

2童蒙教育的前世今生

3童蒙教育是干什么的和意义

4教师的角色

5正本清源,孩子到底该学什么

6你不懂我?!孩子心里到底想什么!?

7“孩子社会”应有的普世价值与培养策略

8教师应有的特质

9本土音乐蒙学体系理念面面观

1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教育。我呢,毕业于师范院校教育专业。从大学至今没有离开过音乐、教育、孩子。现在主要从事古琴教学和传统文化推广工作。不知不觉,从事教育工作已近10年。

我们这个系列的课程主要是和大家分享:家庭教育中如何传承经典、学习经典。主要是自己对教育的反思和心路历程,在实操方面参考了一些王财贵读经课堂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给到大家不一样的收获,不足之处,也希望各位家长朋友指正。对古琴、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私聊我,希望和大家一起成长,为弘扬正统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今天的第一节课分享自己从教以来的经历和教育感悟,我想要通过分享,引导大家对于今天的教育進行一个反思。当然,让我们一点一点把话题展开。

曾经看过一篇对当今国内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的评论文章。题目叫“探寻幼儿教育背后的真问题”。文章结尾有一段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功利性政绩观及观念误区恐怕是幼儿教育发展中问题的根源。做幼儿教育需要有起码的敬畏和担当,直面问题探求真相和症结才有可能推动教育的改革和事业发展!当下,迫切需要返璞归真、回归本源,重新思考什么是幼儿教育?幼儿园是干什么的?幼儿教师角色如何?......幼儿教育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教育并非处于真空之中,幼儿教育更是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务必摆脱“就教育谈教育”的窠臼,澄清其定位,才能够实现正常而健康的发展!

我觉得这段文字说的特别的好,也很直接。我虽然没有孩子,但是却无时不刻在一线教学中经见和感受教育体制、社会环境等等对今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带来的方方面面影响。其实,当今的教育无论是幼儿还是小学、中学、大学,都面临着不可逃避的发展瓶颈。那段文字,其实适合套用于今天的任何的教育领域。即使像现在,因为疫情在家,即使不出门,孩子的教育问题依旧层出不清,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报道,越来越多的学生极端事件,尤其冲击着我们这些一线工作者。今天孩子玩游戏刷爆了父母的银行卡存款,明天因为管不好“小神兽”,母亲跳楼自杀。....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思考来试图找一找当今孩子教育问题、今天这些教育现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今天是一个互联网、科技、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每个人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互联网社交工具为我们的生活带了了诸多便捷,像疫情期间,大家迅速开启了线上授课。足不出户,可以看见全世界。假如疫情过去,可以预见的是人工智能将会更深的往前推進。有一句广告语叫“科技改变生活”,是的,科技不只是改变我们的生活,而改变了我们的教育方式。

像前两年,因为不想过多的把时间浪费在网络社交上就删除了微信,常常被人很惊奇问道:哇,竟然还有人不用微信。为什么不用微信就很惊奇呢?大家看啊,科技不只是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观念、思维。这就好比说:它的存在现在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习以为常,你不喝水,你就不能活下去一样。

但是,我们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那时候没有人工智能没有科技,人们不是一样生存了吗?就像我不用微信的时候,不是一样可以生活、工作吗?当然我这个疑问不是说科技不好,而是说:在大家被科技改变的时候,再返回去明白一层道理就是:其实,即使没有科技,我们一样也可以生活。

那我们除了回过去,是不是还可以跳出来,看一看这个科技是什么时候产生的,科技对比我们历史长河来说,它的出现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回顾历史,我们知道,西方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是在文艺复兴随后短短500年左右的时间里。文艺复兴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复兴,在随后几百年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但是整个科学体系一直到“文艺复兴”后将近35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染指人类的生活,而是基本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在发展。

然而到了18世纪末,西方文明突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起因就是一个叫瓦特的人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掌握了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从此纺织厂可以建在都市中。人类的文明也开始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工业革命”正式开始。到了1831年,法拉第发现线圈电流,这是人类第一次掌握把机械能转变为电能,这之后是“电气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发明与其说是科学的進步倒不如说是技术的進步,因为数理逻辑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就由布尔创立,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的演变,只不过是人类认识到了半导体这种物质的特性而已。再到20世纪初,物理学又有了两大突破——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科学本质是对物质的探索和能量的掌握。蒸汽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到来是因为人类掌握了一种能量的转变。而化学的发展使人类可以发明合成材料。所以大家看到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每深入一步,人的生活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而在科学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人类的20世纪也发生了诸多大事件,几乎席卷全人类的两次世界大战使无数生命死于战乱,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包括无数的精华毁于一旦!战争过后,人类处于物质匮乏和欲望需求极度缺失的状态,人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不计一切手段以求得:经济快速发展、物欲极大满足。

而上个世纪也就是19世纪发展起来的的西方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把被研究的对象从环境中割裂出来,再進行抽象,因此科学研究的结果通常是不考虑该对象与环境的互动,也抛弃了操作该对象时对环境的影响。科学发展的不节制和不平衡带来的各种问题大家有目共睹,这些问题也同样影响着21世纪的今天。目前我们看到的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滥砍滥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都是现代人类利用这种思想和科学手段去“改造自然”的恶果。 去年的澳洲大火,难道和科技的发展无关吗?

在滚滚科学技术的发展洪流中,人人都在推波助澜。受科技发展的影响,人的思维模式、价值观评价都在发生着质的改变。它带给我们中国人什么影响呢?它带给我们的教育有哪些影响呢?

到20世纪的中国最后10年,各种灯红酒绿、物欲横流、见利忘义、以权谋私;比比皆是。教育领域呢?教育还是社会道德的中流砥柱吗?当普世的价值越来越没有道统、风骨、正气的时候,教育是否还具有他该有的批判和反思功能吗?

当今的教育,从来没有的成为一种工具化、技术竞争、功利化的怪胎。现在,在国人心中,学历作为最直接的竞争力影响着人今后的生存、名、利、权。学校为使学生在今后的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什么专业吃香开设什么专业,什么科目和升学有关就教什么,什么老师能提高升学率就用什么老师去教,甚至从幼儿教育开始,教育的目的也迁移到:如何能评职称、取得“创新”“特色”,从而在鱼龙混杂中崭露头角......

人对物质、欲望、利益的追求一发不可收拾。但是,人真的幸福吗?

马斯洛在其人本主义的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成5个层次。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产生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当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时候,她才会觉得幸福,他才会觉得有意义。就是说:人可以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去摆脱低层次的需求。但,人的自我价值随着价值观的改变,越来越在物质利益的享受与满足上追求的时候,人真的心甘情愿,生活的快乐吗?因为,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他是一个无底洞,物欲的争夺会让自己很有价值感吗?

尤其,人类物质的存在是有定量和定数的,并不一定均等的达到每个人的满足,往往是财富只存在一小部分人的手里,而大多数并不能如意。现实的贫富悬殊是人们不能自欺欺人的一个事实。比如大家知道,有钱的人做投资,他会有自己的承受范围,即使赔钱也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冲击。而往往自身具备的社会资源往往又让他有更多的运作资源的资本和增加投资成功的可能。所以,带来的收益只会让他更有钱。而平凡的大多数呢?在求而不得的现实里,更多人罹患心理问题:惶恐、焦虑,没有归属感、安全感、满足感。

人越来越迷茫,迷失了真正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时,如同找不到家的孩子。在物质相对富足的西方,各类静坐、心理学类课程盛行。为什么?因为人不愿意做一个心无所归的流浪汉,到处去找寻那个精神世界的归宿和意义。

中国古代,教育以德为重,所以有韩愈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有其不言自明的意义:既可授人“鱼”及“渔”,又能引人寻得明净不惑的”道”。引导人们反思存在的意义,解决那三个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

教育中“鱼”和“渔”两方面的统一是人生存的基础,人的本我兼有一部分原始的生理属性,需要满足活着和生存的欲望。但人与动物不同之处在于,人要将自己跳脱出物质欲望的枷锁,不只为了生活、生存而存在。人要寻找存在的意义!而我们的教育非但不能使人做一个真正的人,反而把众多的人逼向绝路。(学生考试后自杀、家长逼孩子等)

究其根本,不在于教育不得力,不得法,而在于:教育偏离了方向。不从根本上反思,只是提倡减负、素质教育、做表面文章,振兴教育开创教育,都是缘木求鱼。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带给全世界的是一场生存危机的反思。只是,反思过后,我们接下来要怎么做呢?对于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示呢?

好了,带着这个反思,我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2

大家好,我是和一。接着上次的话题,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

问大家一个问题,您认为教育是什么?我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没有几个相同的答案。我们来聊教育的话题,就得首先把教育搞明白,他的来龙去脉。

所有人类的集体行为,小至家庭,大至公司、国家。都离不开经济、文化和支撑这种集体行为运转的机制,“教育”是这个严密庞大的运转系统中的独立又重要的部分。若要看清“教育”,就需立体直面教育和它们关系。

什么是经济?经济关乎每个人,尤其在经济一体化的当今,刺激消费,创造财富是主导世界的声音。财富也象征着地位和权利。谁拥有了财富谁就拥有了集体活动中、系统运转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而经济的背后,实质是政治在操盘。孙中山言“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即是政治。”既如此,众人作为政治的基石,政治关心众人之事,管理众人之事,拿什么来管理?管理所衍生出来的运作机制,依据的理论、伦理体系实质是“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逐步形成基于人在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持久且稳定的认知、理解。“文化”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导向,最直接影响的是世俗普罗大众。那靠什么去输出这种意识导向呢?当然是“教育”。说文解字中,“教”字讲“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字讲“养子使作善也”。

综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当今世界,经济是表面,背后有政治机制,而一切的实质,其实是意识导向即教育。顺着这个逻辑,若要想使人“下效”“养子作善,”我们就得明了我们的历史,找寻我们的文化。家有家文化,国有国文化。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这个国家,我们从出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这个国家的文化烙印,形成我们的普世价值观。所以,说教育,得回到我们的根子上。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我们的中华文化。

我们常用上下五千年来形容中国的历史,同时代的其它文明古国,或者无记载,或已湮没,残存也只是片断,唯一连贯迄今只有中华文化。在5000年长河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5000年中间彷佛有个区隔,显示了二个历史时期。距今约2800年前,中国在西周以后,我们的祖先才开始用文字记载史事,史学家称为“信史时代”,从此以后中国社会文明发展详细的被纪录下来。一直到今天,这后半段记史的篇幅却占了五千年历史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这已足够让中华文化成为世界人类文明的最伟大资产,然而令人百思难解的是西周以前,商、夏以至黄帝时代的这二千多年历史,为什么“有史无载”?现代人称之为“传说时代”!这还不包括在此之前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伏羲、神农等所谓的“神话时代”,难道是当时没有文字或文字过于简略无法记述吗?

从清末民初出土的甲骨文让史学家震惊了,这个连孔子都不知道的文字,到今天为止,出土的十万多片龟甲与兽骨共计约五千多个字。五千个字代表什么意义呢?文学巨著、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只用了四千二百个单字(现代科学家研究,只要七千个字就足以应付复杂现代社会),换句话说,商代的文人可以写《红楼梦》、《西游记》种种巨著。五千个字对当时的社会是超过“绰绰有余”,甚至都能面对现代社会。当时怎么会有这多文字?又为什么没有把当时的社会记载下来?这奇特的现象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到了距今25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演了天地间第一个变局,数百个诸侯国家兵戎相见、弱肉强食,战火纷飞了整整五百年。在这长达500年的乱世奇局中相继出现了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等等诸子百家学说。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将近2000年。

和其他古老民族一样,春秋之后的2500年中中国文化也经历了多次破坏,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悲剧,除了有关占卜和医药的书籍外,其他书籍一概不许保留。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经过千辛万苦一共搜集到3000多卷书,王莽末年又被焚烧。光武帝刘秀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使文化刚有了新的起色,但董卓入长安,愚昧的士兵竟拿书籍做“帐囊”。在之后的军阀混战中,凝聚中华文明的书籍“扫地皆尽”。北魏时,国家图书馆搜集到了近3万卷书,但在惠、怀之乱中又“靡有孓遗”;东晋南方社会比较稳定,国家图书馆藏有7万卷书,然而“周师入郢,咸自焚之”宝贵文物再经浩劫。唐前期搜集近10万卷图书,毁于安史叛军。

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盛世修书”,除了最后也未被完全汉化的元朝外,每个朝代都要不惜人力、物力、财力地留下一部对前人智慧進行全面总结的大百科全书。北宋太平兴国二年,翰林学士李昉等人奉宋太宗赵匡义的诏命,利用皇家藏书的丰富资源,耗时六年修撰了字数478万,共1000卷的巨著,上呈太宗御览,太宗遂命名该书为《太平御览》。明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明成祖,组织了将近2000人,编写了一部规模浩大,包罗万有的巨型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这是一部两万多卷,三亿七千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到公元1773年,满清乾隆皇帝下令开设四库全书馆,召集当时最顶尖的学者,历时十年的时间,编纂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四库全书》。全书约八亿字,共七万九千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包括儒家经典,历史、地理、传记、诸子百家学说、农学、医学、天文、历法、算法、艺术以及各种文学总集和专集等。

这些书籍是上至先秦,下至编撰该书时中华民族各种知识和智慧的全面总结。而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中又有造纸和印刷术两项发明使得这种智慧的保存和传播成为可能。相比其他古老民族在大火中灰飞烟灭,才使得中华文化留下了辉煌的文明。

当“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说法取代神造人的说法后,上帝造人、女娲造人、盘古开天或是诺亚方舟等,这些故事逐渐地被我们淡忘了,或是被当成古人由于对大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理解所产生的奇想称之为“神话故事”。但是神话的本质是什么呢?从许多古代出土文物和典籍显示,不论东方或西方,古人是相信、崇敬神的,遵守着神所教导的道理(神话)做人处事,薪火相传。然而到了后来,神话的内涵不被后人理解了,人们就渐渐地认为神话仅仅是一种飘渺的想象罢了,包括很多传统经典包括《黄帝内经》都是杜撰的。

我们不做观点表述,只是引导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古人写字、写书可不像现代人那么容易,纸、笔、电脑多的是,一个没多少文化的现代人都能轻易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古人的字和书大都是写在皮革上、骨头上、 铜器上、竹简上、丝绸上。写字、写书是非常珍贵的,那么大家想一想,是不是只有最最重要的文字,才会记载下来?试想一下,谁会那么无聊,把不真实的、想像的话,耗费那么大的力量写下来、而且还一代一代传给后人呢?而且还有一点,古人写书可不像现在写书是为了发表,为了出名或为了挣稿费,古代没有稿费,也不能随便发表,因为在竹简上写一本书是非常耗费的事,因此,古人写书大都是写给谁看的?是写给自己的子女、自己的后代看的!那么再深想一想,作为父亲,你会随便写一些不真实的话欺骗自己的子女吗?肯定不会!

还有一点,虽然现代人不相信神奇的东西,可是古代人用文字、文书记载下来的东西,如果不珍贵,谁会去保护呢?尤其很多书历经战火、年代颠沛流离。这说明了什么?那一定是最珍贵的东西!一定是最值得思考的东西!一定是祖先认为很重要的东西,是自己真实见证、亲身实践过的东西,才会如此费心地记录下来、保存下来,并留传给自己的后代!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五千年的中国历史宛如一个人的一生,古代的中国社会恰似人的童年,在父母的呵护下,在纯真的喜怒哀乐中成长度过。如果简单以“原始野蛮”来认定当时的社会,这样的思维可能会显得非常粗糙偏颇。那时候除了神奇的文字以外,中国医学上的中药、经络理论,物理学上的阴阳五行理论,历法、舟车、房屋、服饰、兵器、井田、官制、音乐等样样具足,同时出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甚至包括现代人还在研究的易经(天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宇宙变化之理、预知未来的能力)。我们仔细想想没有父母看护的野蛮孩子能自然成长成为文明的成人吗?忽略这个事实,我们的华夏历史只有后半段,一段红尘中追寻,艰辛苦难、繁华混乱交织中的成长岁月。纯真不再,迷失自我的过程其实更野蛮、贪婪。就像年轻人拿着自己的童年积蓄的精华不停的耗散,拼啊、拼搏啊,最后虽然得到了现实的荣耀、地位、富贵,而带来的后果确实消耗自己最精华的元气为代价的。

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以消耗历史、消耗精华、为代价,这对于我们的未来而言长远下去会是什么样?所以,恢复传统文化是大势所趋。人们只有回到以尊重自然、敬畏天地为基础为核心为本质的时候对民族对国家乃至我们整个世界的未来才是最好的。

那回过来,文化传承重不重要,我们的祖先留下了那么深厚的智慧、那么多的经典要等到出国返内销我们才去重视吗?就像我们的中医,听一个我们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中医大夫自己讲,现在全世界做的最好的中医教育现在在美国。连母语都不是的外国人,研究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经典比我们都好,都重视,听了这些,大家作何感想呢?

我们说这个教育那个教育,摆在我们面前,融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我们真的珍惜了、弄懂了吗?他那么源远流长,那么深遂,不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学习吗?还向外找什么呢?

好了,到这里,我们今天的课程就要结束了。我是和一,一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学习者。期待更多的朋友一起学习、弘扬传统文化。

大家再见!

3

从今天起,我们進入实操阶段。今天我们来说一说读经典对于孩子的好处,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教材。

首先,说一说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他对孩子的好处有哪些?

前两节课上,,大家可以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几千年,一定有他精华的东西。精华的东西不会因为时代的不同而降低其价值,恰恰相反,这些精华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再次焕发他的价值和活力。这就是我们把这些精华称为经典的原因。我们提倡孩子读经典,是因为:人的生命毕竟有限,读一些有高度、有价值的书,可以直探人性本源,吸收到人生的智慧,迅速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浅显性、应用性的学问,就可以事半功倍的吸收。这就像是,教育最难的是提升人的意识、认知。教育讲知情意行,你的思维、认知上去了,行为紧随其后,不用教就可以得心应手的做到。

另外,古代的经典其实也是一种科学“全息宇宙生命观”的科学。读经典可以扩展我们的“见识”能使我们人生的各项活动,立足于更为全面性、更为合理的思维状态下做出规划和安排。

再有,让孩子在记忆力最佳的时候就与人类公认的思想巨匠生活在一起,在这样一个经典的氛围中熏陶长大,从小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这样的孩子就更容易具备高瞻远瞩的思想格局。经典的潜移默化也能陶冶人的性情。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一名留德医学博士曾说:儿童读诵经典的方式,表面看似是左脑的训练,其实,随着对诵读内容的熟悉,加上有韵律的古代经典,会让孩子完全松懈并觉得有趣,产生一种舒缓身心压力的作用,这时,孩子的脑波从B波转到a波,波的脑与潜意识互动,可以加强孩子的创造力、注意力、判断力和记忆力。对孩子身心有益处的另一个表现是,可以平衡孩子左右脑,孩子在用眼睛看、读诵时启动了右脑。但因为要辨字、记忆,就必须要启用左脑的工作,而孩子读诵的过程,恰好用到了左右脑功能。研究表明,左右脑同步应用,学习能力可以增加2-5倍。

这样看来,从小和孩子一起学习经典百利无一害,大家快和孩子一起来学习经典吧。

接着,我们来说一说为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经典比较好。

其实,经典的选择很简单,即是选择“最有价值”的。所谓最有价值王财贵先生建议说:读三字经不如千家诗,读千家诗不如读唐诗宋词,读唐诗宋词不如古文观止,读古文观止不如读诸子,读诸子不如四书五经。一本读完,可以再换,直到全部读完。

也有一些建议从“三坟五典”开始读,因为越古的东西更纯正。还有人的经验分享说从笠翁对韵这一类的读,因为朗朗上口孩子更喜欢。所以说,其实读什么经典,这个没有多少可以要求,因人而异,家长们灵活处理,总之,一个原则:最好的年龄给孩子最有价值的。持之以恒更重要。

至于,孩子学会不会太难,适不适合孩子,这些完全不用顾虑,孩子的世界没有难易程度,艰涩难懂?不存在的,因为孩子是一张白纸,简单复杂是成人的观念,对孩子来讲都是一样的。小孩子的阶段最主要的是记忆力、直觉力而不是理解力。既然不依靠理解,那就无所谓难易了。大家知道,古人五六岁入学就读的是文言文,经过三五年的学习,一辈子便可读可写文言文,我们虽然和古人处的时代不同,语境不同,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的孩子学习经典没那么难,现在的小孩也应当不难。他们能学好,我们为何要对自己没信心呢?大家不要自己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吓唬自己,只有去做、坚持去做才会有效果,您说是吗?

好了,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

4

大家好,我是和一,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学经典,什么年龄开始好,会不会造成孩子的学习压力。

学经典,当然是越早也好,越小的孩子不存在学习压力,刚开始的学习就像是玩一样,不用动脑筋,就是重复记忆,孩子虽然记忆力强,但也是有遗忘规律的,如果隔一段时间复习一下,重复的久了,就会变成永久记忆。另外,孩子读经典,重复点读的过程也是无意识认识汉字的过程,越早开始,不知不觉,能帮助孩子早早渡过识字关。也许不到上小学,孩子就认识了很多字,早早为孩子打下阅读基础,何乐不为呢?有研究表明,孩子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孩子处在学习语言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凭借直觉力和记忆力,只需要跟着模仿就能建立多种语感,轻松记得下多国语言。由此可见,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学习经典是最划算的事情了,您说呢

尤其现在全国课改,文言文的比重也超过过去好多倍,从小学习经典,是提高孩子内在学习力最好的方法。因为他从小有接受过熏陶,无论学的如何,都会促進他学业阶段文言文学习。这种熟悉感会增强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吗?

另外,每天积少成多,就像唱歌一样,不知不觉,量变到质变,也许突然有一天你发现孩子早就把经典烙印在了灵魂深处。这种影响无论对学习或是生活的都是巨大的,由内而外的从容和淡定不是经典带给孩子最好的馈赠吗?

美国的科学家最新研究表明:天才和普通人在人脑的质量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之所以是天才,是因为他们习惯长时间的集中思维。这种不受感染的集中思维我们称之为定力。人的定力强,从中医上来讲是因为:肾精充盈。精气神耗散的不多,肾精充盈的人做事有定力、能坚持、能深度思考,当然能生发智慧、也容易成功。这一点,在我们成年人中更容易辨别,比如,在教古琴的时候,有些人常常坐不住,不是拿手机看就是一会起来去厕所一会去喝水。这样的人你观察他的气色,往往容易有黑眼圈,眼神漂移,神魂不定。他们学琴往往比专注力强的人学的要慢、要难也更容易半途而废。

我们让孩子从小学习经典就是最好的涵养他的精气神,经典教人保持清微淡远的心境,保有高洁的风骨。浸染过经典的孩子道德品质高,更容易明辨是非,也就给自己身外多驻了一道“玉屏风”,屏蔽一些不良的干扰,更容易保存自己的精气神。这样看,经典让孩子受益无穷呢!

好了,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5

大家好,我是和一,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话题是:经典是封建吗?

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封建”这个词来源于先秦时期一种政治体制,西方也有类似的制度。从制度而言,本无好坏之分,人类在当时的环境下也造就过“成绩”所以,制度本身不是绝对的“贬义词”。现在被人们拿来形容一个人的思想老旧、态度威权冥顽。综上所述,我们尤其不能因为经典产生于“封建”制度下,就称其义理都是“封建”老旧的。

進一步说,有人拿“固蔽宰制”的心态嘲笑经典。这个其实很没有道理,儒家是很开放的宽容的学问。固蔽宰制是人类共通的私欲情结,每个社会都有,不限于中国古人,这正是儒释道三家要破除的,怎么会把不好的帽子扣到经典的头上呢?王财贵老师曾举过这样一个故事:民国初年,中央研究院要成立的时候,本来是有哲学研究所设计的,但是研究院院长胡适认为哲学无用,使得中华民国最高学术机构一直没有哲学研究的一项,被世界学术界所笑话。这才是典型的固蔽宰制。中国人大哲学系毕业,山东工商学院教授刘克苏有这样一段话跟大家分享:

西方远古和封建时代的经典圣经,西方人一直读到现在。仍然手不释卷。以至于总统就职宣誓的时候还要用手放在圣经上,这妨碍他们的现代化了没有?没多和世界最大富有的科技企业家、顶尖科技创新管理家比尔盖茨,也是从小熟读百科全书,把圣经中几万字的马太福音背得滚瓜烂熟,这妨碍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了吗?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众多的思想家和科学巨匠、世界上经商最成功最有钱,因为得诺贝尔奖最多而被誉为最聪明智慧的民族犹太人,几乎每个人都熟读圣经、背诵诸多圣经篇章才算成年,这妨碍他们科技发明、工商進步、和思想创新没有?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士兵人手一册孙子兵法。这使海湾战争消磨其高科技含量、变为古代战争了没有呢?中国科学院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太极图标志,是否因为这个太极图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就使者和高科技设备变得保守不堪的封建遗产呢?韩国的国旗就运用了太极和八卦图,是否使得韩国从此永远停留在了封建时代,无法迈入现代化呢?

综上可见,封建不封建,在于一个人的心灵是否开放,眼界是否高远。

也有人把读经典叫做“八股”,八股原来是王安石设定的科举作文的规格,以八段文字的起承转合成一篇文章,原无对错,但有些无才华的考生被作文形式拘泥,文章无内容。凡是人的生命不精進,冲拓不开,都会有八股,并不是读经典才会有。

一个开放的心灵,应该是古今中外一概开放才是。假如经典是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宝贝,我们弃之不顾岂不是吃了大亏?聪明人不做这样的买卖。

孔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样不报成见,敞开心胸,虚怀若谷的高远境界,连外国人都佩服。难怪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郑重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0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了。他们怎么不担心孔八股,不弃古典如弃敝履呢?

相反,科学上的辉煌成就冲昏了人类的头脑,对于自然一知半解的人开始妄自尊大。康德说:“给我物质,我就能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拉普拉斯对拿破仑说:“陛下,我不需要上帝这货色。”尼采则宣布:“上帝已死”。自然界不是上帝造的,因此我们无须敬畏和爱惜,可以随意“开发”、“征服”、“改造”,成了许多现代人的理念。

这些没有敬畏感的人难道不是科学八股吗?没有永恒的根本,没有了最终的善恶标准的裁决,谁拥有了权力,谁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让这样的思想主导世界结果可想而知。美国科学家莱斯特布朗在他一本著作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发人深思的话:“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

面对现代科学的困境和弊端,也许我们必须转换思维,从中国那宏大而深刻的东方哲学体系中去寻求答案,让孩子从小学习经典,是给孩子最大的财富!

6

谈到教育不得不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思维、认知模式的影响非常大。我的成长对我影响最深的二件事,一是因计划生育送到姑妈家寄养到6岁才接回自己家这件事。一是受母亲信仰间接或直接影响,改变我这件事。

接下来的故事,是自己真实的经历带给我的成长和认知。希望能对大家有启发。

小时候的我学习成绩很不好。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好像所有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所有的心思全部在思考无数个看不懂的“为什么”。“为什么我和别的小孩不一样”“为什么爱我的妈妈成了姑妈?”“为什么舅妈总是凶巴巴的好像很讨厌我还不让我回自己的家?”“谁是我真正的父母?“天上如果有神仙为什么听不到我的哀求和呼唤””…

心里的压抑或许可以隐藏,但经常背地里遭青春期姐姐的打骂,让我每天的生活常常惶恐不安,她以为多出来的妹妹会和她抢爸妈的爱。亲情的温暖求而不得、陌生环境的寄人篱下让身心感到无所依靠。灵性的洞见虽然始终鼓励、让我坚信那些神奇的存在,可依然不懂自己为何是这般的小孩模样,看到成人把事情做错做复杂也不能说,人微言轻到说什么都不会有人听、有人信。一开口就紧张,莫名其妙的总是好事变成坏事被所人肆无忌惮的嘲笑...性格也越发的孤僻、自闭。无数次跪在地上仰望着上天祈求得到答案,我到底是谁?年幼的我痛不欲生,几次想要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而这“挣扎”,转眼便是7年。

直到即将15岁那年的假期,豁然间的穿云破雾,横扫压抑着不解和自卑的一切阴霾。这脱胎换骨的奇迹,决不只是宗教感性“感恩戴德”的认识,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理性证实。对命运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珍重、慈悲远非人间的话语可以表达。而,我也真的明白,真正让人释怀的绝不是因为外在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仅仅说因为一个生命的自己的意愿他就可以见证什么,而是假如冥冥之中有更高的安排和存在,他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去让你在这个过程中给你一个“假象”经受看似遥遥无期的折磨,或早或晚,也许在下一秒,也许一直煎熬到到临终。去看一个生命真实的选择,你能不能承受的住这种打磨不妥协,不自暴自弃的始终精進。

时间,是老天手里的一个阀门。你有没有韧性经受的起人间百味酸甜苦辣的诱惑、干扰而不放弃自己最终窥见柳暗花明的真相。

上述个人经历只是一家之言,如果有人觉得不相信,我这里不去争论。信和不信,存在和不存在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在升华为“理性”之前其实是一直是关乎一个人“悟性”和信念是否“坚定”的考验。假如理性“见证”,那种坚定绝不会因为他人的意志而转移,所以,古人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正因为如此,只重现实的人是绝不会相信,有的人为了坚持信仰,无论面临怎样的绝境,哪怕面对强权、暴力、甚至失去生命都不会放弃。这也验证了像前部分马斯洛部分所述:人可以按着自己的需求,为着实现更高的精神意义去谋划生存、生活。为此他可以选择摆脱低层需求的束缚,为了人生意义: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存在。

这些经历让我对于教育理悟:不要在意生命当下的“假象”。因为你不知道经历的这一切背后深层的意义和因果。如果可以,让他们在生命深处早早扎根佛法。请父母、老师在缘分之牵系下给予另一个生命最纯正、无私的慈悲:从表面环境尽可能的教他看清社会大染缸的污染,一直保护到他们能理性的独立思考、辨别是非为止。不要用现实功利化的评价污染了孩子的慧根,因为,如果没有真理做导向去让生命主动、不断的同化,经受不住现实的考验,人就会向现实妥协,变得狡猾、自我保护。人生百味啊,哪一味都是假象,守住自己,不惧怕不放纵不丢了自己纯真、善良的“佛性”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我对自己的角色,无论是做老师,做儿女,做员工,做自己.....有最深处的清醒和释怀。既不会对假象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不作为也依旧会假借命运之手的安排拼尽全力的按更高的标准去真心实意待之。执着的当下外人总觉得忧心忡忡。其实认真和一根筋是标准的另一种表象,但不代表真的“执着”。假如一件事情到了你的面前真的需要撞破南墙去救正一种偏离,去为将来开创一种更高的标准,我会不惜涅槃重生,因为我知道自己炼就的是金刚不破的头颅。南墙何须人脑去撞破?又岂是人脑可以撞破?

正如,诗云:真假相

真相假相皆是“相”,可知背后不虚妄?起心动念评价起,几人用法来衡量。

自知悲喜一念间,闯关过关正念丧。但求无私坦荡行,褪去全无金身藏。

除了上述,还有就是父母的婚姻经历带给我的冲击和思考这件事。她们的存在对我后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直接意义在于:我会思考从事教育对于我和学生们的终极目的与意义是什么?

于自己我想:假如在不可逃避的现实环境,比如年轻人不能像“知天命”“耳顺”那样年龄的长者可以做另一种选择的情况下,能否像德兰修女那样能主动的去选择一条一辈子彻底的放弃私心为了别人而存在的更有意义的事。

于学生我想:人的一辈子,尤其面临某些时刻无法回避理想和现实的冲突、矛盾甚至是煎熬时,教育工作者作为跳脱出来的第三方怎么对一个生命真正的产生教育影响,为这个生命真正的找寻自己负责。又或者说:“人身难得”是佛家的一句话,对一个沉迷命运的漩涡,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的生命来说,教育工作者究竟应该教给他什么?怎么教?让这么珍贵、高贵来源的生命不枉在这世上一遭。这是我对教育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离开过的思考和初心。

14岁是一个转折,将要离开家独自一人到外地读书,到后来机缘凑巧读教育专业到因为父母婚姻问题自己第一次暗下决心:好好学些本领,将来办所学校,自食其力照顾母亲也能用纯粹的心和标准陪伴、呵护纯真的孩子。那也是第一次,对于教育的实际操作第一次不完整的思考。建立在想要避讳人生阴暗面的经验基础上,想要打造一个世外桃源的萌芽阶段。

我的实习工作对我后来影响最大的一次是学校老师推荐的,在一家琴行带声乐和钢琴启蒙课。我很珍惜也很努力的接受每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终于在实习接近1年半的时候,校长推荐我和她去北京学习,回来后成了她新教学项目的助理重点培养,朝教学和管理同时发展。随着更加深入的接触,我渐渐的对工作有了一份说不出来的讨厌,这份不喜欢来自于我和这位要强的像个男人一样的女校长格格不入的价值观。我不能接受,电话这边笑得眉飞色舞,听起来那么真诚、友好,但是电话一挂断,立马脏话破口而出,满是对刚刚电话里的人的不满;新项目还处于萌芽阶段,校长和我同时学习也是一知半解,但是广告里的校长已经贴上了国家级教育专家的标签。看到眼前的一幕幕,我怔住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虽然,校长信誓旦旦的挽留我,5年后再离开她,她保证我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她会带我一起出书、做培训。虽然,在任何人的眼里都觉得这是一个最好的毕业择业机会,我却一点也不留恋,我不在乎外在的标签,在那个干净的不掺杂一丝杂质的价值观念里,我希望带给孩子的是实在的、真正表里如一的教育。

现在看来,或许当初我的做法有些极端,凭一己之念,一知半解就对别人盖棺定论。再回头看看那段经历,我感谢那份知遇之恩,但依旧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人生处处存在考验,在人微言轻、力不从心的阶段,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挑战,而是为了保护自己不想让这个世界的诱惑和现实改变了自己。

离开后我应聘到了北京的一家台企音乐机构,短短的几个月工作时间后,被大陆区运营总监在大会上夸赞说,我是他们捡到的宝。说实话当时内心平静而坦然,充满了他们体悟不到的对上苍的感激,这岂是一个凡夫俗子能有的智慧呢?我知道我不属于任何一个机构或个人,更不属于今天利益最大的化的现实社会,我自信的知道我在任何一个地方做工作都会是那里的宝。对我而言,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在积蓄能量,成长,学习。努力工作不是为了人的私,而是为了兑现曾经许下的使命和承诺。

再后来,听妈妈说省里有招教考试要我试试,回家临阵磨枪,只看书了1周,竟顺利的通过了近万人的笔试、面试,分到了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在分学校的时候,我做了一个清晰的梦,走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看到路边白色的教堂围栏,意识清楚的告诉我,说我被分到了这里。醒来的时候,我还奇怪,教育局下发的通知里3所学校我都知道,没有一个在那么幽静的环境里呀?等到我到学校的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学校3个校区,这个校区不临大路,真的像梦境一样,虽然不是梦里白色的围栏,但是铁围栏、小径、高高的教堂一样的校门和梦里真是“一模一样”!我暗暗心想:原来一切都是安排好的,既来之,则安之,我且把她当作修行的道场。

满怀着憧憬,磨刀霍霍的准备安心在这里大展拳脚一番。却突然发现,现实总是要千百次的考验,用以坚定你的志向,提炼你的初心。

我不知道的是还没开学,主任就把她的弟媳安排在我们班做老师。我不知道的是开学第二天,主任就托人以学校某个老师的身份介绍在市政府的儿子给我认识。我不知道的是开学第三天就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的一举一动。女同事想要和你套近乎,拉帮结派,请吃饭。我不知道的是领导十分“器重”的安排骨干教师一个班带我,希望我,不负众望。我不知道的是我以为我只要对孩子们好,他们就会喜欢你并且听话。不用对孩子凶神恶煞的恐吓,不用对手无寸铁、纯真无邪的孩子随心所欲的动用任何成人式的手段“摆布”用以“降伏”,以显示自己教育经验和资历的深厚而走“旁门左道”而造业......

可真实的结果是,孩子们没了最初的新鲜感,开始变本加厉的疯闹起来。一次次从梦里哭醒,因为闹哄哄的课堂,孩子们像炸了锅一样无法收拾……

是的,我让所有人失望和大跌眼镜。学不会八面玲珑,领导面前一个样,家长面前一个样,孩子面前一个样。学不会用暧昧和别人的信任做交换赢得名利捷径。学不会心口不一的和不一样标准的人事寒暄、打太极。更学不会拿自己的音乐特长去卖弄、哗众取宠、争名夺利。哪怕孤绝无援,哪怕被所有人不理解甚至侧目…

那两年的时间的确挺“辛苦”的,不只是无语凝咽的孤独,更是因为面对孩子时自己的无助。曾无数次的拷问自己,到底曾经怎样的伤害过这些孩子,这时才反过来经历这样的磨练。难道一定要向现实妥协,随波逐流的同化?我偏不,我暗暗的告诉自己:一定要走出来一条自己的路,绝对不对孩子造业的教育之路。

记得有一篇“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文章里有这么一段话: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答案,所有的答案都未必如愿,重要的是,在最终答案到来之前,你是否耐得住性子,守的稳初心,等待转角的光明。是的,不妥协,坚持,我通过了上天的考验也迎来了祂的启示。

那时候,周末的时间我还会去琴行兼职带钢琴课。有个小女孩和我学琴,已上小学2年级,胖乎乎的小脸蛋总是仰着头傻呵呵的眯着眼睛对人笑,很可爱。她很聪明,认真起来简直像个小神童,一学就会。这一点妈妈也很自豪的告诉我,她已经辅导孩子背下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等很多的国学经典,记忆力超好。唯一的缺点就是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思想容易抛锚。注意力短路的时候虽然不做小动作,但好像脑袋被摘走了,不知道跑到了哪里,眼睛也会跟着脑子跑掉,呆呆的盯着一个方向定格,样子十分有趣。我需要不停的提醒她集中注意力。她会眨着大眼睛看着我,然后眯起眼睛笑起来,纯真无邪的像个小天使。后来熟悉后妈妈才和我聊起这孩子的故事。原来女儿是老二,父母40多岁才生下的她,出生后便得了脑瘫,父母为了治好孩子的病,天南海北找医院,终于使得孩子恢复的几乎和正常孩子差不多。等到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送到了一家属妇联的公立园读书。上学有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孩子回到家,只要听到稍微大的声音就会吓的一个人抱着脑袋躲到墙角蹲下。妈妈心疼的直到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还会落泪。原来在学校老师要排舞蹈节目参加比赛,孩子因为脑子不太好使,反应太慢,每次都被老师大声训斥、甚至当众羞辱。孩子因此心理受到再次创伤。父母不仅换了一家幼儿园还又从新费了好大劲才再一次把孩子恢复到现在这样。妈妈讲,孩子的爸爸做生意,不管回家多晚,每天都要趴在地上让孩子骑,仅仅是为了逗女儿开心。一个大男人,年近半百,胖胖的趴在地上学小狗。那画面,想想就让人顿觉心酸。

这件事对我触动之深影响之大,以至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它是老天的馈赠,他让我清楚地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和坚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完全放弃外在世俗的诱惑、束缚,修的更真挚、和善、坚韧。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给予他力量和信心,无论他的当下究竟是怎样,因为你真的不知道上天安排一个生命所经历的道路的真实意义。

这次的事件我始终觉得是自己的一个转折点。从此我更加坚定的告诉自己,无论现实怎样眼花缭乱,都要用自己的高标准去教育孩子。而从这坚定的一念不动摇之后,我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变得异常轻松和简单,除了由衷的喜欢所有孩子的纯真,完全没有了分别和比较,我和孩子们呆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开心惬意的,甚至觉得自己和他们没有不同,好像也变成了一样大的孩子,有时还会被其中一些调皮的小孩子“欺负”到。如果说还有不同,那就是我“收”起来的时候,他们会迅速的跳脱出来,有对老师的敬畏。是的,你真的觉得他们喜欢你又“怕”你。而对于外在的名利情,领导和同事的竞争、评价好像完全置身事外,我变得异常的洒脱。该是我的我尽心去做,完全关注与当下的每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让人惊奇的是,你越不在意的时候,反倒一切又变得极其顺遂,例如,同事绞尽脑汁的想要参与领导申报的课题,而我只是怀揣尝试一下实践和理论结合,从而带动自己成长的想法申请了一个课题,不想竟通过了申报,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和指导。同事们在观摩课、班级观摩比赛中个个使出浑身解数,而我们班在一个去参加国培一个调岗,我独自带两个新人才三周的时间竟使得她们比赛成绩超过学校大家一直评价很好的老教师,还是三个校区唯一一个完整录制一日生活视频的模范班级。那一段时间的成长速度之快,仿佛是一瞬间开窍了一样。我自己知道的是,这绝不是一个人绞尽脑汁追逐名利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的状态下所能求来的,恰恰是教育者在心性提高上去,放弃私心,经受了考验而后坚定自己的标准和做法后,老天开启智慧的“神迹”。

其实对于一个普通一线教师来讲,教育方法的摸索从来不是最难、最痛苦,因为你只要坚定的走下去,不放弃,或早或晚总会做得出来。而最让人痛苦莫过于身在这个体制下,你认识到了他的弊端,却又有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无奈,苟且偷生的负罪感大致让每一个有梦想的人感到煎熬和挣扎。如果之前的经历是老天让我明了自己,明了无论在何种环境下都要坚定自己标准。那么之后的经历,大致也在让我更清楚的明了:今天的教育体制和环境到了怎样的境地。毕竟,知己知彼,才能更彻底的毫无保留的正本清源自身体系下的教育之路。

是的,这个无法改变的体制,一月一次的活动像陀螺一样追赶着教师:环境布置、节目表演、观摩课、基本功比赛......教师辛辛苦苦做教具材料,夜以继日的做到检查的那天,家长观摩,领导视察后,大舒一口长气,随手将一些粗制滥造的豆腐渣工程当垃圾扔掉,留下一部分好的珍藏起来,以备以后拿出来再利用充数。记得那年单位派去上海一流的国家级示范幼儿园观摩学习,连他们自己的老师都在暗地抱怨“又来观摩”。都知道是形式主义,但是领导说“没办法,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都知道教育不是冠冕堂皇的做样子,要为了孩子扎進去,可扎的進去吗?静的下来吗?为了评优秀单位,职称.....在现实的竞争下,在“不负众望”的推波助澜下,谁能抵挡的住外在的“虚华”,制度的“威逼利诱”?

可,跟随着这个体制,我们究竟要把孩子带到哪里?无边的欲望无限放大,像个工具一样,待我们和孩子们纯真、善良的天性一点点的被现实的利益吞噬,行尸走肉的躯壳会不会感到更加的焦虑和无望??曾一度想辞掉这体制下的工作,不受之约束。但终究还是觉得不能走极端让大家不理解而作罢。另外,就算辞职了,又能去哪?哪里还有净土可以躲避?

中间自己还曾试图通过创业做音乐中心摆脱体制束缚的想法。从找房子、装修到招生、教学,虽然过程中不少朋友帮忙,但后来却依旧因为精力、资金有限,体制工作分身乏术最后使创业中途夭折。那段经历最大的感悟是年轻人创业如小马过河。徘徊在该不该走,要不要走的矛盾中。容易和年长一点的良师益友各执一词,他们由于自己所处环境和经验形成的观念不同,偏向于更安逸、稳定的工作生活方式。所以,很多时候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去选择。也好,这样才真的能够锤炼出一个人的独立和成熟吧。毕竟,你的能力要配的上你的奢望,假如,梦想是自己选择的,使命是上天成全的,机会是老天赐予的。到时候,你能不能让三者匹配?圆满做好不留遗憾。

大道有圣人传法之难,而我懂梦想和标准的持守之难。亦如我既不妄自尊大也不会妄自菲薄,但求清心寡欲、敝帚自珍。亦如我全力以赴,推己及人甚至显得过于强势的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和同事们配合,尽可能的想要达成过程中每个有才华、有梦想的人,大家的整体推动。不是为了单个谁,而是我深知这条路上的每个人,皆不易。

从下往上走,人们面对的是经验和标准再确立的矛盾。正本清源说起来容易,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为自己变异的不纯正找寻所有可以填补的借口去逃避成长,矛盾的当口、欲望的虎口跳脱出来谈何容易?不陷临恩生于害的绝对内省契机,人总是舍不得直面要去突破的僵壳。观念、变异犹如厚厚的陈年老茧将人封闭,遮蔽了该有的轻盈和清亮。

从上往下走也很难,撒旦的鹰爪犬眼、蜜甜迷香总是虎视眈眈的要把人从理想的高地拽下,拖進一片沼泽,一处悬崖,总得让你体验绝处逢生的惊心动魄。末了,你才终于不得不承认,人中的所有幻想都如同附体梦魇,你一丝丝的侥幸都会被钻空子,加大、加大直到打垮你所有的信念。蛟龙本非池中物?不甘心?那就飞起来,跳出去。否则,你有什么威德凭什么让俗众相信你和他不一样?

大浪淘尽,是金子是沙淘出来亮一亮。不给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抹黑,不给未来的路增加难度,经历过剜心透骨的割舍,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成熟。

我总是自信的说,我做一线只4年半却敌得过普通人做几十年。因为每一步都是考验。我也自信的说,也许我不善于引经据典思辨理论,不能从前人的理论中信手拈来证明自己的思维逻辑如何高明。但我的优势是我的一切从心而来,从最根本的法中而来,指引我从黄毛小丫头一个人走了20多年。再回头,他人的经历乃至经典而来的经验皆如一盘棋子呈现在眼前,高低优劣只看我探囊取物般选择什么,如何善用。不做便罢,做起来便要她助师洪吟震十方。亦如来深圳的两年半犹如亲身经历了他人的几十年,我也可以用一念的时间跳出一个人生生世世、千秋万代的枷锁。所以,我视童蒙教育的感悟为神圣的法器,不到足够无私、纯净、明慧绝不拿出来为私的玷污。

有诗云:林中秀

不向晴空散粉芳,无意红尘多风霜。丢蓑弃笠简生计,惟愿正行正天苍。

不知不觉,又是几年的光阴一瞬间就溜走了。我深藏着的教育心声和上天良苦用心的安排我知道和盛开的婆罗花一样珍贵。未来什么样?我不知道,未来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我唯一知道的是,这条路要一直走下去,且会更加纯正、纯净、圆满、如初。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蒙微课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