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了几年的“写作思维金箍”,没想到这本书帮我解开了!

说起写作这件事,我一直没太放在心里。为什么呢?

学生时代,我的语文成绩就比较不错,作文得分也常常能名列前茅,时不时还被拿出来当范文参考; 后来,大学毕业之后进入职场,平日的文件书写也少有因文法逻辑被退回修改的,加之负责了几年公司和部门的宣传报道工作,写作能力有一定的口碑。长此以往,不禁给自己套了一个“我写作能力还不错”的自我印象和幻象。

人一旦自我感觉太良好,就容易迷失。自以为有某方面的天赋,即使平时不练,也能在关键时刻拿出令人惊叹的作品。而我,显然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我在职业生涯上完成了赛道升级后,现实却对我啪啪打脸到怀疑人生……

曾经引以为傲的写作能力不但没有“神助攻”,反而成了“猪队友”:提交上去资料并没有像预想中的一遍通过,反而被多次退回修改,每一次写作都从信心满满变成了心惊胆战。直到最后一次,我花了2天时间加班写完的文件领导甚至连看也没看,只是瞄了一眼就让我退回修改。回到家里我就忍不住哭了……

也正是那一次,我意识到一定是自己在哪里出了问题。而就在这时候,我遇到秋叶大叔的这本书《秋叶特训营写作7堂课》(后面简称《写作7堂课》)。


一开始我并没有对这本书抱有太多的期待,也就是把它当作一本寻常的写作技能指导书,希望能快速提升我的写作水平。但从打开它的第一章开始,我就知道,我错了——它会是一本在写作成长之路上给我无限启发和指导的秘籍。

通过学习书中的内容,我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被套上了“写作金箍”, 不仅在写作技巧停滞不前、险些淘汰,更在写作思维上僵化、局限。方向都错了,又如何能如期到达终点呢?


“金箍”的套与解


“写作思维金箍”之一:曾经以为,写作列个“1.2.3.4……”就叫作“有逻辑”


会写作的人,写的是文章背后的目的与逻辑;

不会写作的人,写的是文章表面的序号与含义。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框架式思维”。


框架式思维,也叫结构化思考,无论在职场还是商场,它都是一个通用性极强且极具价值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我们快速、高效地理清思路和提升决策质量。

在学习《写作7堂课》之前,我自认也或多或少有运用框架性的思维去表达和写作。但看完框架式写作这一章,我才发现我对框架性思维的运用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经常跳过基础概念,感性地跟着自己的经验和“写感”直接上手,仅凭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搭框架,缺乏了对主题本身的破题与解读。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有一些思路细节不清或者方向偏差的情况。而平日里大家为什么又夸我条理清晰?大多是因为我喜欢把观点用1.2.3.4罗列出来,从整体上看有结构罢了。


真正的是框架式写作,不是浮于表面的分层次、列标题,而是能够以目标为导向,以逻辑为主线,从宏观上帮你用上帝视角构建全局观,同时从微观上帮你链接零碎的素材。而这个过程,就像是一棵大树的成长:

一方面,框架性写作要在对基础概念和主要问题有一定收集和了解的前提下,借助常用的维度(如时间、空间、时空混合等)建立框架——这是一个画树枝的过程,也大致决定了你所要画的这棵树大致有多高、树冠有多大、是什么品种;

另一方面,框架性写作还强调在日常中对素材和灵感的收集与更新,这个收集不是完全盲目的,而是带有一定框架结构和方向的知识储存——当需要画树叶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直接从中去选择和挑选,是要什么样的叶子?什么颜色?要多少?


有过大约4次以上痛苦写作经历的我,从一开始的“复制+粘贴+修改”,到“数次易稿,推翻逻辑”,再到“自已思考框架,因需取材”,这其中最大的转变就是从“堆砌地写”到“有目的、有逻辑地写”


1、框架性写作不是单纯地用1.2.3.4分点再加个标题就行了,更重要的要是去建立它背后的逻辑关联,只有这一步做对了,分层分级的目视化呈现才有意义,否则是只空有架子的表面功夫。

2、框架性写作要由点及面地去梳理主题内涵,才能搭建好框架。

3、日常素材收集不能偷懒,要把目标化收集转为日常化收集,素材库建立的前置化是提高写作效率的途径之一。


大部分人理解的写作就是写文章,却忘了框架也是要写出来才算数。

没有框架思维,往往只会写出一盘散沙。




“写作思维金箍”之二:曾经以为,写作就是一次性买卖,一个单纯的输出


会写作的人,文章观点有高度、内容有深度,视野有广度,人文有温度,每一篇都是10W+的潜力股;

不会写作的人,只把写作当作任务,写完交差就算完事儿了。

“一夜爆红” 还是“爆红一夜”?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复利思维。


什么是复利呢?它是理财领域非常有名的一个概念,主张投资的目标不是追求一时的最大利益,而是追求稳健的长期收益。例如以每年10%的收益率保持较长的时间,那只要7.3年就能使资产翻倍。

而采用复利式写作思维,就是让一次写作带来多元化的回报,成为优质资产,并让这份回报的生命周期延长,从一次性写作分享到可持续分享。


想要实现写作复利,方法和路径有很多,以质量为复利、以分发为复利、以变现为复利等等。比如,原来我通常写完一篇文章就没有下文了,学习了复利式写作之后,我学会了把文章再变成分享、变成演讲、变成日后培训的素材和知识点,如果有机会,甚至可以把它变成图书。是不是觉得脑洞一下子就被打开了?有没有后悔那些曾经花了我们不少心血的作品只被发布一次,实在太可惜了?现在开始去尝试,还不算太晚。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哪一种方式,前提是作品一定要有干货、经得起时间考验,或者起码是让受众群体觉得有收获且愿意买单接受的文章(这里的质量标准因对象而异,就好比哪怕是“快餐文”也需要具备省时、不烧脑且有收获点的特质)。因此,复利思维其实是在帮我们打开的是增加写作回报的途径和思路,但回归本质,其成功的基础还是要把文章写好、写深、写透。


1、不要跟风,先明确写作目标和定位;

2、不要贪心,先做好自己再去做自己;

3、不要攀比,写作这件事还要看老天爷赏饭。


不要和钱作对,时刻保持“一鸭三吃”的意识,鸭肉沾酱、鸭汤拌饭、鸭料下酒。

一次写作,多元回报,资产升级,何乐不为呢?




“写作思维金箍”之三:曾经以为,写作如果借助资源,不叫真本事


会写作的人,有积累、善观察,任何资源都能围绕写作发挥作用;

不会写作的人,眼睛看不到窗外,只会抱着纸笔和自己死磕。

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联机思维。


联机式写作,就是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优质资源,通过作者自觉地建立阅读习惯,培养写作“网感”,灵活运用素材平台和社群交流等丰富自己的写作。

在学习完《写作7堂课》之后,我最大的感触之一就是:我一直以来,总把写作变成自己的事情。总认为写作就应该找个没人的地方,断绝一切外界联系,靠着肚子里的几分墨水和积累,埋头完成。而这种感觉,像极了我做PPT的另一个误区——纯手工的看不起用插件的,以为只有凭借PPT自带功能完成那些酷炫效果的才叫真本事,才牛逼。

但事实上呢,我发现我才是最傻的那个。当你的学习达到一定程度,灵活借用一些更为高效的工具才是最经济的做法。同样一个PPT效果,自己做可能需要5分钟才能设置好,但插件3秒搞定!同样的时间限定下,既然已经掌握了设计的思维,那纯技术的操作何不交给十分成熟的插件进行呢?做一个PPT省下的半小时,喝杯咖啡、享受一个下午茶,难道它不香吗?


回到写作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没有一定的输入积累,如何输出?还记得读书的时候,我们是怎么写作文的吗?一节课45分钟时间,我们就能洋洋洒洒写出百把千的文章,而且有理有据。而那些文章中名人名言、故事案例都是哪里来的?大多数是我们从书里看的、摘抄的、记忆的。从书里找资源和从网络找资源又有什么不同呢?何必心有抵触?

联机式写作,一方面强调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轻松地去借用网络资源,围绕我们的主题框架去搜索和寻找到很多我们需要的名言、故事、金句、框架、观点等;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文章颜值也可以通过一些专业的平台、工具帮助优化

与其一个人抓破头皮,也不知道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倒不如在网络上搜一搜,学习借鉴别人是如何做的;与其为了一张公众号头图折腾半天PS,倒不如打开创客贴一键设计。当习惯了使用联机思维,你不仅多了一双发现素材的眼,还多一双提高速度的腿。


1、建立“网感”,需要花大量时间结合自己的领域和主题进行对标信息渠道的整理,并且坚持广泛的输入;

2、新媒体时代下,写作并不意味着连一张配图的设计都要你亲力亲为,把你并不擅长的非核心任务外包给最专业的人/工具做,这才叫高效;

3、有了联机思维,你连一次泡群聊天,都能从中获得写作灵感。


学会用联机搜索,在信息流时代才是王者。

网络是我们的第二大脑,请善用它。




“写作思维”的破与立


如果你和我一样,对于写作也有同样的误区和误解,不妨读一读这本《写作7堂课》。它绝不是一本只教你如何列写作框架、如何遣词造句的写作技巧工具书,而是一本能够帮你构建写作思维、养成良好写作习惯,从而全面提升你职场能力的综合思维书。

它会教你利用框架式思维确定写作方向

它会教你利用复利式思维激发写作动力

它会教你利用碎片化思维安排写作时间

它会教你利用联机式思维收集写作素材

它会教你利用结构式思维呈现写作灵感

它会教你利用清单式思维检验写作质量

它会教你利用复盘式思维提升写作思维




写作从来就不是一个单一的技能


很多人把写作能力的不足理解为自己就是不会写,其实不然。

写作能力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更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思维。


当一个人能够用这7种写作思维去经营他的人生,他未来也必将产生无限的可能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戴了几年的“写作思维金箍”,没想到这本书帮我解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