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母校哈工大建校102周年,还有,高考。。。

母校夜色

人生无数际遇,总有自己合适的那一款。对于早慧、认真读书的我来说,能够在哈工大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在幸运中也有某些必然。走过这许多的路,我才真正的理解,母校给予我的,比我期待的更多。——许多恩泽,一生受用,名校的标签使我在不知所措的时候走了许多捷径,我深知,自己本就非常普通,这所闻名遐迩的学校给我的提振和加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宝藏。

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因为年龄恰好符合,我参加了1994年的高考,目标是邻省吉林大学的化学系少年班。遗憾的是,尽管有些科目分数高于我正式的高考,但是仍然没有达到选拔标准,又回到了按部就班的高三。当时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路在何方。转眼间又到了1995年的高考前夕,当时是7月7日高考,6月份填报志愿。尽管经过历练的我学习成绩更加突出,而对于目标院校,我没什么主意。上一年插班的班级里要好的齐同学在复读,我听取了他的建议,报考了哈工大,而在这之前,我对这所学校一无所知。

想想当年和小齐在校园里探讨得那么严肃认真,想想中年之后我敷衍而淡淡的人生,感怀颇深!

尽管我知道在步入社会之后,不再是一张考卷定人生,可是我还是觉得少年的我,那份执著的信念和对生活的笃定态度值得怀念,为自己现在的碌碌无为而感到汗颜。

我在哈工大度过了极为普通的四年大学时光。遇到了比我年长的许多同学,深谙了繁杂世事,走过了迂回的困难的路途,挣扎着奔赴每一个彼岸。我总是觉得,我不是一个优秀的哈工大毕业生,但是母校却博爱、胸怀宽广,给与我自信、给了我成长的空间。到了现时还在服役的这家公司,在这公司里的成长,不得不说因为这工科标杆的背景,赢得了很多未经评价的信任。这不是我自惭形秽,而是有的时候,可能比别人好的只有出身的学校。

哈工大在中国的大学里面一直保持着第一阵营的阶层,加之它的主业是本就有“实业救国”情结的国人青睐的工科,加之工科翘楚的另一所世界名校的毕业生一直以来在国内、基层难觅其踪,向来为央企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所推崇。这所扎根于北方的知名院校,近些年以来由于东北的人才流失而愈发显得珍贵。这所学校培养了无数优秀的毕业生,在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都被珍爱,是本省本市的一张名片。两年前,尽管受制于疫情,百年校庆依然是喜闻乐见,教化广场上空的无人机表演一时使哈埠万人空巷。

我不知道有多少望子成龙的家长领着孩子,路过哈工大西大直街92号的校门时,说:看,这就是哈工大,你要是能考入这所学校就好了。这朴实的话语可能被重复无数次,却永远不会过时。

跌跌撞撞的半生之后,我总是不由自主的回忆起母校的点点滴滴。对于我来说,出身偏远农村,20周岁的年纪即毕业于哈工大是我学生时代一份相当优异的答卷,也是许许多多苦读的日日夜夜换来的。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儿,把握住了最该把握住的年华,这些往往想起来也会心生笑意,毕竟,那也是不容易的事情。而如果说我也有配得上哈工大的地方,便是我尽管没有与优秀校友一样策划长空畅游的技术,但是我有一颗朴实而坚定的心灵。母校教会我的,是那种刻在谷子里的低调、务实和循规蹈矩。虽然我也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我自认这与哈工大的标准相差甚远,我能够积极而努力去做的,便是通过人品、工作作风不入母校门风。

我在朋友圈里愿意发一些关于母校的文字。可能在我的朋友圈里面,有些人认为是一种炫耀,毕竟,在这个圈子里,大多数人没能在当年的高考中取得高于哈工大的成就,换言之,我朋友圈里的北京那两所国际顶尖大学的朋友也是寥寥无几。但我的真实想法,是要真切表达我对母校哈工大的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容不得亵渎,我也不会与谁去争辩对错是非。我曾业余创作回忆大学生活的小说《工大往事》,写到1999年离校时,我曾经写下这样深情的文字:“母校,您不争气的学生就要离开您博爱的怀抱,仅仅凭着您名校的荫泽去闯荡了。”事实也别无二致。

为哈工大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成就欢欣鼓舞——所幸我如今的住所,离哈工大的直线距离不超过三公里,尤其是两年前一条道路全新开辟,更拉进了我和母校的距离,这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也是一种福分。

今天,6月7日,是母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102周年,也是高考的第一天。感怀母校,回忆二十七年前的高考,感恩、这些,都难以忘怀。尽管无法为母校增添亮点,但是我还是觉得,工大是我人生际遇中切合无比的“我的大学”。当年与小齐青梅煮酒的少年固然不可重现,但是好在我已经决定认真的去走好我余下的人生旅程,就什么都不怕了。——年轻时我能做到的,现时一定仍能重来一次,战胜衰老的自己,想来总比战胜年轻气盛的自己更加简单。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怀母校哈工大建校102周年,还有,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