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盲维”才能实现认知升级

 “盲维”这个概念是《得到》专栏吴伯凡老师提出来的,让我很是受益。


我们以前经常说盲点,就是看不见的点。由于我们受到各种限制和约束,使得我们对某些点,像信息点、知识点这些,缺乏感知。

但是,比盲点更致命的是“盲维”,就是对某一个维度缺乏意识和感知。


一、什么是“盲维”

我们在处理一件事情或者一种关系的时候,很容易陷入到单一的认知维度里——你选择了什么维度,你就获得了什么样的认知。最重要的是,很可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就是“盲维”。

一旦有“盲维”,你就会出现严重的认知偏差,你的判断和决策都会出现重大的问题,它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不幸甚至是灾难性的。

我们看到一些警匪片、间谍片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人悄悄潜入到一个房子里去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主人突然回来了,并且发现房间里有异动,就很认真地搜寻有什么情况。主人搜寻了半天,发现房间里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什么人都没有找到,就关上门走了。

你一般看到这里也会觉得很奇怪,这时候电影的镜头就自然摇到一个场景:在天花板上,潜入者正手脚并用的贴在那里。

这是一个典型的“盲维”的例子。主人是在一个平面上搜寻信息,他忘了房间里还有一维:高度,所以把最重要的信息忽略掉了。


二、生活中的“盲维”事件

两个人吵架,特别是关系非常亲密的两个人吵架,就很容易陷入到单一维度的拔河比赛。

例如有一对夫妻,决定在结婚10周年的时候进行一个浪漫的烛光晚餐。纪念日当天,男士就提前到餐厅里等着,而女士由于各种原因,迟到了50分钟。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那位男士,就会很容易陷入到情绪的动荡当中,并且,这个情绪会让你整个人的思维限定在一个维度上:对这么重要的事情,她为什么那么不重视?

人的认知有个特点:一旦你建立一个维度,它就会吸附大量证据来证明你这个思路的正确性。你会从前的生活中,发现那些你可能已经忘了的事情。

比如,你会想到“我曾经让她给我买一个什么东西,但她没有买”,或者“我让她买这样的东西,她却买了另外一种”等等。在这个维度上,你形成了一个表面丰富,证据充足的认知。

但是,你忘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维度,那就是:你今天是来干什么的?这个烛光晚餐是要干什么的?

一种认知,在一个维度上是正确的,但如果你再建立另外一个维度的话,你也会形成另外的一些证据和认知。只有几个维度合起来,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

如果你脱离这个维度,问自己“这个烛光晚餐的目的是什么”,你马上就会明白:这个烛光晚餐是为了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在结婚十年的这个重要节点上,营造一种更好的亲密关系,在你们的情感账户里储蓄更多的情感,为未来的生活打造一个关系和情感的来源。

这时候,你对于女士迟到的认知就开始变得多维,当女士终于来了的时候,如果男士站起来,第一句话是“今天是不是特别堵车?”或者“你的手机是不是没电了?”,那么,一个超预期的场景氛围就出现了,这个烛光晚餐那获得了另外一种意义。


三、商业领域的“盲维”

我们经常听到的“蓝海战略”,其实就是一种从盲维状态到发现一个新维度。

所谓“红海”是指“所有的竞争在同一个维度上发生”,所以是你死我活,最后的结果成本非常高、付出非常大、效果非常低,甚至是负效果的。而当你增加一个思考维度的时候,看到的世界就立即不一样了。


四、考虑场景,降低盲维

当你对一个人有怨恨情绪的时候,很容易从这个人的性格方面考虑问题,给他定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如果你对这个人有责任,有善意,那么你就会从他的场景来考虑问题了。

比如你的朋友犯了一件什么事,你往往就会解释说“是因为某种场景使他做了这件事情”;但如果是你的敌人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就会从他的性格角度来判断,认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这是两个很不一样的维度:当你从“定性的维度”转到“场景的维度”来判断这个人做的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完全是另外一种想法。这时候你会想:是不是他公司有一个特别紧急的事情,连电话都不能打?或者她是不是路上堵车?你可以想象各种各样的场景——只要你用这样一个维度去考虑问题,就会获得另外一种认知。

我们经常说“原谅”。所谓原谅,就是从场景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或一个事情。

我们经常原谅自己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特别了解自己的场景,当别人用定性的词汇来评判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特别生气。



“盲维”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可能存在天然的缺陷,或者是由于某种场景让我们遗忘、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维度,以至于让我们陷入到一种挣扎的状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突破“盲维”才能实现认知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