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听课反思

今天第一次去参加支教学校的教研活动,本周正好举行公开课,我有幸聆听了一节很朴素的公开课《纪念白求恩》。马老师是刚接触初中的语文教学,此前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中他两次提到学生在小学学的与白求恩,毛泽东有关的内容,勾连起不同学段的内容,让孩子们温故知新。另外,教学时老师带着孩子们关注单元导读,了解本单元学习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要素是什么。然后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再定位到本节课堂的目标。只是个人认为公开课上这样一步一步去展示明确是没有必要的。一节课目标的设定与达成应该渗透在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中。

这一课有王君老师的精品课例,她在文本定位上一语中的,这篇课文放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学习白求恩的什么精神?虽然是一篇议论文,但,对于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孩子来说,讲议论文的知识他们根本不能理解。也不是本课教学的目标。另外,一节公开课只完成了识记字词和提炼段落要点,课堂容量太单薄了,真正的重点没有突显出来。

我听课后在语文湿地里看到李亚平老师这样解读第四单元的课文:本文和《植树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同在一个单元里。根据单元导读“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这几篇课文可以联合起来给我们一个答案,那就是:要想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需要我们像植树的牧羊人一样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无私地创造,在这个艰苦漫长地创造过程中,需要我们拿出走一步、再走一步化整为零的克服困难的智慧,需要我们淡泊名利而明志,宁静修身以致远,更需要我们像白求恩一样向人间的不公发起行动,为正确的信仰而战。如此,才能收获“美好而充实的人生”。

如果进行教学设计,将课文处理成主题型文本阅读,那学生可以从文中感受到白求恩的哪些精神呢?毛泽东同志的文字精炼非常,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准备丰富的扩充材料来帮助理解,拓展思维。唯有如此,才能将人物形象变得丰富而又立体,有助于孩子们认识这样一位遥远却又那么伟大的人。

从课后练习题入手,默读课文理清段落内容、结构,是整体感知内容的重点,提问是需要思考的。把指向性地规定“从默读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改换为“找找文中介绍了白求恩哪些情况”,让学生自由读,选取关键信息,进而引出文中记叙和议论的部分,对文章结构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精读部分联系课后练习的表格,在这里面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用词,对比手法。联系写作背景,体会毛泽东写本文不仅是赞美白求恩同志高尚的共产主义精神,更是针对当时党内出现的许多问题提出批评,号召更多的人向白求恩同志学习。拓展延伸部分可以补充一些资料,例如白求恩牺牲后接替他的工作的印度人著名医生柯棣华,他们像白求恩一样都是国际主义战士,都用大爱诠释了人道主义精神。

再联系到爱国教育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抗洪救灾的战士、疫情期间的白衣战士以及生活中的无私奉献的普通人,一下子拉近了学生语文本的距离,进而感悟到毛主席所说的“一个人能力有大小”的深刻内涵。

今天和杨老师在回来的车上讨论时,说到语文教学虽然是文学的,感性的,但我们也需要用理性的思维来教学。阅读说到底也是训练思维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按照一定的理性思维来推进课堂教学。我喜欢去听课学习,好的课会学到很多东西,不够精彩的课会让我去反思许多东西,哪怕是去查资料,看别人的教学设计,于我而言,就是一次提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纪念白求恩》听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