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悟道】再读《教师阅读地图》(三)

今天阅读第三章《根本书籍的研读》,你看,篇章标题都这么难理解:根本书籍!本章分为三大部分:“谈谈根本书籍与根本概念”“根本书籍的阅读方法:知性阅读”“根本书籍阅读得失分析”。

一、谈谈根本书籍与根本概念。

根本书籍也称原典型书籍,是指奠定教师精神及学术根基,影响和形成其专业思维方式的经典书籍。根本书籍分为三类,一是承载人类文明的根本书籍,如《论语》《道德经》等。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的意见,此类书籍绝不会超过100本。二是学科奠基之作、代表作和集大成者,这类书籍勾勒了本学科的框架,对本学科的根本概念有透彻的解释和梳理,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三是大家小书,即由一流的专家所写的一些通俗易懂又不失深邃,对某一领域概貌及主要概念有清晰把握的书籍。因为根本书籍对于个人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大家小书往往是专业阅读推荐的首选。一本书如果能够成为根本书籍,就意味着这本书构成了你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的原点与高度。根本书籍拥有良好的结构,阐述的往往是根本问题。

根本概念既包括每一知识门类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概念,也包括用以组织不同知识门类的知识以解决问题的根本概念。根本概念是我们理解世界,把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工具,一切具体方法只是基本工具的反复组合和情境下的运用。

我的理解:一般情况下,根本书籍就是经典书籍,是构成一个人思想进步的最深层的结构,是一个人思维的基础。拥有了根本性书籍的支撑,思维就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对于教育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但是根本书籍并不一定都是经典的堆砌,因为一个人阅历的限制,对于根本书籍并不一定都能接受和理解。所以只要是对个体思想和认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的都可以是根本书籍。根本概念可以理解为表达某一事物的“基本语言”,是组成合宜的大脑的基本材料。

二、根本书籍的阅读方法:知性阅读

(一)同化、顺应、平衡

同化是指个体对信息(或更广义地说成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顺应是指个体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更高级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同化——顺应——平衡:首先会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同化成功,就获得暂时的平衡;如同化不成功,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整原有图式或者重建的图式,直至达到新的平衡。

我的感悟:在很多的阅读中,初读时对文字形成初步印象,如果所形成的概念在自己的头脑中,便可形成暂时的平衡,但是如果不能够与原有知识同化,那么只能重新认识,最终达到平衡。

(二)感性阅读和知性阅读

感性阅读是指带有消遣性质的快餐式阅读,阅读者仅凭感觉去感受书中的信息,而不加以反思咀嚼。知性阅读是指带有钻研性质的理解性阅读阅读者,凭借逻辑和已有的经验去理解书中的观点,与书籍反复对话,并以其中的思想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和改正。

(三)怎样训练知性阅读能力

在起初阶段,最有效的方法或许是大量摘抄,反复应用,阅读经典建议,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通过摘抄,我们对一本书的精华会印象更深,也便于日后反思。更深入的阅读,则是用心去揣摩一本书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概念,并清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的,我们要努力与书籍对话。以批注的方式与书籍对话,是一种最积极有效的阅读方式和思考方式,批注是帮助自己输的思想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最后,最重要的是必须与好书进行生命交流。

我的理解:知性阅读能力是不断强化才可能形成的一种阅读能力,知性阅读更能够理解一本书的本质。而我现在所处的阅读阶段还处于感性阅读。阅读内容的选择停留在解决当前问题的阶段,不够深入,经典阅读达不到深入理解的层面。不过阅读这一部分,我还是找到了一些自我阅读的长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列举的做笔记的方法以及读一本书要有四个问题的对话,都是我所运用和学到的。前几天阅读了《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这本书,发现阅读不够顺利,于是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准备阅读起来。

三、根本书籍阅读得失分析

(一)《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研读举例

在这一部分,编者给我们呈现了两篇《给教师的建议》的研读案例。研读经典,需要抓住精髓:1.细读,勤批注,多勾画,有问题意识。2.提取核心概念,反复在语境下理解。3.根据主要话题,联系教育教学生活反复琢磨。4.与其他书籍参读,丰富或者修正自己的知识结构。5.进行批判性阅读是深入理解的必由之路。

我的感悟:经典,需要反复读。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反思与生活经验,以促进对经典的理解。

(二)根本概念的研读——父性之爱与母性之爱

在本节内容中,编者出示了《爱的艺术》一书中关于“父性之爱与女性之爱”的“父母和儿女的爱”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的阅读,使我不寒而栗。首先是对于自我以及自己孩子的成长,其次是班级学生问题背后的原因。像我的学生中真的有类似的学生。有一个男生,我们暂时叫他X。他就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一年级开始托班,一托就是三年。三年级他到我的班级,打架、扰乱课堂秩序……很多问题层出不穷。我也试图改变他,但是好景不长。为了更好的纠正他的错误行为,我将他在学校的表现反应给家长。通过了解我知道:孩子家在农村,爸爸常年不在家,妈妈在家照顾两个年幼的妹妹,没有时间顾及他。从幼儿园开始,一年换一个老师,我已经是第7个了。在家里,除了不爱学习,他会替妈妈照顾两个妹妹,特别听话。通过和他家长沟通,我了解到,他是父爱和母爱的缺失。母爱的缺失让他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对家人要进行讨好,同时在学校用扰乱秩序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到父亲角色时,他的父亲也常年不在家,所以导致他认知次序混乱。有时候一些看似方法很普遍的书籍可以短暂有效果,但是问题根源得不到解决,所以孩子的表象问题一直都在。

(三)《儿童的人格教育》整本书阅读举例

阅读完本节,我在网上下单了这本《儿童的人格教育》。说实话,在我短暂的阅读中,几乎每个月都要买几本书回来,但是关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少之又少。每当班里的学生出现问题时,我习惯性采用经验主义来进行说教,或者说读一些“工具性”书籍。阅读了《教师阅读地图》前三章的内容,我才真正意识到,别人的方法、治班之道,并不一定适合你,因为班里情况总是不一样。要想努力做好班级工作,促进学生的真正成长,需要做的是根本性阅读,教师需要掌握的是真正的方法和教师思想的内在转变。

希望我能在阅读与实践的路上继续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悟道】再读《教师阅读地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