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3

在这些冥想体验中,有一种是几乎所有冥想者都经历过的:因为大脑拒绝停留在一处,而难以冥想。我在前文中提到过,发现大脑走神,也算是理解了佛陀挑战传统“自我”概念时所说的部分要义;如果作为首席执行官的自我存在,大脑自然会遵从它的命令,专注于呼吸。现在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观察尚难驾驭的大脑——试着观察默认模式网络蔓延的大脑——我们不仅能发现掌控局势的并非意识的“你”,还能充分说明是什么掌控着局势,从而感悟大脑的情形与模块化模型惊人地相似。


想要理解我说的话,只需按照下面四个简单的步骤来做:(1)坐到一张垫子上;(2)努力专注于呼吸;(3)(这一步最简单)无法长时间地专注于呼吸;(4)注意是什么思绪使你的注意力偏离呼吸。

这里有三个不断重复的主题。第一,这些思绪都是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没有关于现在的;产生这些思绪的时候,你唯一不会做的就是注意当时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

第二,所有这些思绪都是关于你自己的。在默认的情况下,我们想的都是涉及自我的事情。这也不值得惊奇,因为自然选择设计的大脑就是要关注我们自己的利益(至少,是从自然选择角度定义的我们的“利益”)。

第三,这些思绪大多数都牵扯到其他人。这一点也不足为奇,因为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

啤酒和其他很多消遣性药物一样,它们的出现规避了进化论的逻辑:它直击奖励中枢,而奖励中枢往往需要做有助于我们祖先传播基因的事情,费尽心力才能激活。

当你的思绪在游荡时,感觉就好像,嗯,好像你的思绪在漫步——就好像它在模块之间散步,挑选着,沉迷到某个模块里一段时间,然后离开,走向下一个模块。不过,还有另外一种描述方式,其实是不同的模块在竞争,夺取你的注意力,当思绪从一个模块游荡”到另外一个模块时,其实是第二个模块掌控了足够的力量,从第一个模块手中夺走了意识的控制权。

坚持大脑模块化模型的心理学家倾向于第二种观点——并非意识自我”选择了模块,而是模块通过竞争掌握了意识的控制权

如果你参加了一次内观冥想静修,渐渐能更好地专注于呼吸,你就很可能逐渐倾向于第二种假设:越来越觉得思绪似乎并非在自己的领地中游荡,而是被入侵者劫持了。

与其说是劫持,倒不如说是劫持未遂。想法会涌起,但并不能一直把持你的注意力,用不了多久,你就又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它们无法把你带走。思绪的列车会进站,你会看着它驶离车站,但并不会上车。

想象大脑中涌起的每一种想法都是身边人的”

冥想时,你能够逐渐意识到……尽管你终其一生可能都认为是自己想出的想法——你想象中的‘你’想出的想法——其实更接近真实情况的是,想法俘获了你,俘获了你想象中的‘你。

我认为是模块想出了想法。或者说,是模块产生了想法,如果这些想法比其他竞争模块产生的想法更强烈,就会变成想出的想法——也就是说,它们进入了意识。

尽管如此,你还是能看出为什么在冥想中审视大脑时,感觉就像“想法自我思考”——因为模块是在意识之外完成自身工作的,所以从“意识自我”的角度来看,想法是突然冒出来的。

意识自我”不产生想法,它接收了想法。”

想法是意识中的行动者,你必须应对,而且你习惯于与之建立联系,但其实并没有这种必要

如果你正确看待它们,不被拉进它们构建的剧情中,它们的活跃度就会降低。那种感觉就像去看电影。我们看电影,电影有很吸引人的故事,我们就被拉进故事里,感觉到很多情绪:兴奋、恐惧、陷入爱河……然后我们回过神,发现一切不过是投射在屏幕上的影像。我们认为发生过的事情其实都没有真正发生。我们的想法也是这样的。我们被吸引了,被拉进了它们的剧情里,忘记了它们虚幻的本质。

逃离这段剧情——将想法看作从你身前经过,而不是由你产生。

不管“自我”是否存在,只要摒弃你认为的“自我”,就能澄清你对世界的认识,成为一个更好且更幸福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