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代在引进产品时,如何做可行性分析?

目前在很多行业,原装进口产品仍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比如医疗器械、医药等行业,国产品牌在技术研发环节,仍与国际品牌有一定差距,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国际品牌仍是客户心中首选。

作为中国区总代,引进什么样的产品,就至关重要了,因为有些代理协议一签就是好几年,一旦引进了不对口的产品,后面在市场开拓及推广时,阻力重重,不是客户不认可,就是没什么销售潜力,最后很多沦为了鸡肋产品。

那么,在引进国外产品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

1.   国外市场概况

1)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从刚开始进入市场到最后退出市场,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分别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有些产品在国外已经接近退市了,如果此时引进国内,国内市场由于发展速度较快,或许引进没多久,就会面临被淘汰的结局。

2)特定国情分析

国外好销的,国内未必,比如欧美经济发展水平及福利水平较高,在国内属于非刚需的,在国外的普及率却很高。

很多发达国家的医疗资源较为丰富,个人保健产品的普及率很高,但在国内,这些保健产品只是少数人在购买。如果此时直接引进这些产品到国内,就会面临相当尴尬的境地,放弃吧,国内市场尚处早期,消费者需要不断地引导教育,未来前景一片光明,不放弃吧,无法预测何时能进入成长期,路途漫漫还未可知。

3)需求分析

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在国外风生水起的产品,在国内有可能根本无人问津,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直接导致了需求的差异化。

其实简单来讲,就是要搞清楚,目标产品因何而来,满足了哪些人什么样的需求,其发展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如果引进国内,这些条件是否满足等。

4)行业竞争策略

按照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企业的竞争战略主要有三种,成本领先、差异化及聚焦,不同的行业,适用不同的竞争模式,比如农产品、日化、低端家电等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产品标准化或同质化程度较高,企业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而一些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就会采取差异化战略。

不同时间段,企业可能采取的竞争战略也不一样。一些企业在市场发展早期采取了差异化策略,但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市场进入成熟期,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就会倾向于成本领先战略。

有人或许会问,为什么要了解这个,因为引进国外品牌后,最终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不同的行业竞争策略,决定了自己到底如何参与竞争?比如需要成本领先的,自己得估算下是否有这个运营实力?需要差异化的,得判断下国外厂家是否有持续创新的研发能力等。

5)国外市场竞争分析

包括在国外市场占有率是多少,主要竞争对手都是哪些,各自竞争策略是什么,市场结构及影响因素是什么,市场反馈怎样等。

摸清楚这些情况,一方面对于国外品牌在本国的市场竞争地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比如是否是主导品牌,以便将来谈判时可以掌握足够的信息,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前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进行一个初步的预判,比如怎样应对竞品的冲击,哪些地方需要厂家协助等。

2. 国内市场概况

     1)目前行业所处发展阶段

如果是处在导入期,就可以暂缓引进,即使要现在引进,最起码可以和厂家确定一个合适的销售目标,免得大量囤货滞销。当然,衰退期的产品就不要引进了,因为行业发展已经走下坡路了,再好的产品,也因与发展大势相背而避免不了落寞的结局。

    2)竞争环境分析

A. 消费者:消费习惯及行为、品牌转换成本、议价能力等

B. 竞争卖点、手段或焦点是什么?

 C. 替代品:如有较多替代品,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

行业内的替代品,比如洗手液和香皂之间的替代关系,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这属于不同品类之间的竞争,但对于隐性的潜在的替代关系,比如微信对于电信运行商通信业务的威胁,自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传统出版的威胁,就需要跳出行业框架、从更宽广的角度来审视了。

 D. 上游厂家:议价能力、生产能力、技术研发、关税及汇率变化、物流运输成本压力

  3 )市场结构:集中度、进出门槛、差异化

市场结构直接反映了竞争激烈程度,集中度高的行业,往往存在自然或非自然的垄断,内部竞争不充分,新企业很难进入,或者进入门槛较高,比如非自然垄断的碳酸饮料行业,两乐的市场份额就非常高,而相反,一些集中度较低的行业,相对来说,主导品牌较少,彼此实力相当,竞争异常激烈,比如生鲜和地产业。

    4 )微观4P了解

要进入一个行业,最直观也是最接地气的方式就是到一线市场去看看,不论产品的原材料采购、研发、生产等中间环节有多复杂,但最终都要通过终端消费市场来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即产品最终实现了销售,只有这样,整个产业链才能正常运转,那到底要了解些什么呢?最简单的就是营销学中的4P。

A.  产品:即市场中的产品都有哪些,有哪些特点,有多少个品牌等?

B.  价格:产品从出厂价到终端零售价,中间经历了多少层加价,分别是多大的价格空间?

C.  渠道:产品从厂家手里流动到消费者手中,经过了多少道中间环节,这些渠道成员都是谁,同一级别的渠道商,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边界又是如何?

D. 促销:产品要进入市场,就要进行推广促销,针对渠道商和消费者分别的促销方式又是什么?

 5)政策法规等外部环境

1)有多少上级主管部门,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分别管辖范围是什么?

2)行业管理条例及法规有哪些,如何处理和现实操作之间的矛盾?

3)是否有行业协会组织?作用有多大?

3. 营销策略分析

经过对以上国际国内市场概况的分析,想必对要引进的产品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就要进行真正的落地实施阶段了,说白了,就是引进后怎么做的问题。

从营销角度来看,具体可从以下主要落脚点入手。

  1)产品卖给谁?---有无强有力的卖点,或与市场需求相对应的定位?

  如果市场上已有此定位,那么拥有此定位的竞品,其市场运营情况如何?如果没有此定位,要以防这个定位会不会是人为臆造出来的伪需求。

  还要考虑,这个定位被人跟风后的应对方案,免得为他人做嫁衣。

  这个定位如果确定后,在圈定一部分消费者的同时,也会流失掉另外一部分消费者,要考虑到当下定位的宽窄适宜程度。

  2)以什么样的价格卖?

这要考虑到产品定位、竞争难易程度、有无核心技术支撑,各级渠道成员的价格空间等。

  3)通过什么渠道卖?

在现代化分工体系下,产品从厂家流通到消费者,会经历长短不一的多层渠道,到底适合用什么样的渠道形态,跟产品特点息息相关,有直销、分销之别,单价较高、技术复杂、个性化的产品适合直销,比如大型医疗设备。而标准化的、使用人群广泛、单价较低的,适合分销。

如果是分销,是要采取几级分销,也要结合企业自身实力、产品特点、客户情况综合判定,比如企业实力较弱,产品较为简单,市场规模较大,流通渠道较长,就可以实行多级分销。

  4)如何进行宣传推广?投入多少预算合适?

面对代理商如何进行推广宣传,面对终端用户,又该从哪些渠道、媒介入手进行品牌宣传?最为关键的是,这个预算该如何制定?这里面包含了市场发展阶段、产品优势、销售目标、品牌发展计划等多方面的信息。

 4. 销售策略分析

除了从营销角度要进行以上部署之外,还需从最终执行层面,即销售角度进行如下考虑与选择。

  1)在销售区域选择上,是全面开花还是有重点推进?

  2)销售计划怎么制定才叫合理?是边走边看,还是先有计划,即使计划后来被证明是天方夜谭?

  3)业绩考核上,是注重过程考核,还是结果考核?(特别是在新产品引进初期)

  4)销售预算为多少才算合适?

  5)是招聘专职团队还是依靠现有销售团队?

因此中国区总代在引进新产品时,不能仅凭个人喜好,或者只关注产品本身,而是要系统地分析国际、国内市场概况,进而要从营销、销售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及布局,方能大大提高产品引进的成功率。


小职场,大社会,更多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职场红与黑(zhichanghongyuhei)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总代在引进产品时,如何做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