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呼吸

      我偶有阅读的习惯,全凭兴趣使然,并未规定过自己要读什么书,要学会什么,要得到什么。杂七杂八的都略读过几句,读过即刻就忘记了大半,难得有什么感悟和心得之类。细细思来,多年来的读书习惯,只是把不求甚解的阅读当成了一种消遣式的逃避罢了,躲进小楼成一统。在阅读中偶有的欣然自得,一刹那的灵光乍现,也从未做到滔滔不绝奋笔疾书。

      我是一个懒惰的人。常想,世界本就无时不刻美好地飞翔着,芸芸众生中的我也只是美好尘世的一叶扁舟而已,无关紧要,无足轻重。竭力驾驭好小舟,保护好一小方属于自己的天空,不至于在汹涌澎湃中颠覆,就已是万幸了。记得以前家人见我整天抱着书本,就问,“这能挣钱吗,”我说不能。“那你不是在写,就是在读,这有意思吗?”我说,我不知道。我真的也是不知道,我也常常迷惑,我该何去何从。我失去了什么,我能知道什么,我能改变什么。

      康德对“启蒙”的解释是说,跳出范畴,学会独立,理性的思考。称启蒙运动为——“让光明照亮人类思想的黑暗角落、驱除无知和迷信的运动”。很喜欢康德这个关于求知的定义。想来这也是我喜欢阅读的一个理由吧。只是,这也要很多年后,我才能产生浅薄的共鸣。毕竟要“跳”,就要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何为“范畴”,似乎我们就是生活在约定俗成,理所当然,情理之中的概括之中。只是这些年来,执着于阅读方面追求,往往变成了这样,让我格格不入于世,让我犹如精神病般不断地怀疑着自己,否定自己,飘荡于没有归属的远方迷雾中。然后又疲惫地重新拾起破碎了的信念再一次定义自己。只是,直至现在,我也并未找到一个亘古不变的正确完美答案来定义。

      阅读是从喜欢寻找开始的,寻寻觅觅,在句子中寻求一种心灵的契合,当心灵的深思执念,和阅读到的优美句子完美契合时,心灵的波动就会柔美,或是刚强地在心里久久激荡,触动着我们的心痛悲伤,或是幸福喜悦的神经。妄想附庸于某种情感状态,在这种情感中自我揉捏,自我沉醉乃至沦陷。弗洛伊德说,事实上,我们都只是在我们曾经遭遇过的痛苦中不停地轮回,情不自禁地反复地体验着某种刻骨铭心的心理感觉。感觉幸福的人,就会用传递幸福来获得认同。承受着苦痛的人,也会不断地为自己制造痛苦的情景,好来让自己无限循环式地,用承受痛苦来感受自我存在。如果想要逃避,那逃避过后终将是另一个逃避的开始。阅读就是这么一种自我寻求感受的循环方式,不同的是,可以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来体验这个过程,可以修正自己。用心与文字发生共振,让自己沉淀在记忆中,躺在心情里随时间而逝,醒来的时候也许就春暖花开了。

      随着岁月的沉淀,读着读着,也许是读过了太多的不完美,也许是经历了太多的沧桑苦痛。我不再去寻觅心情的契合,情感的共振来选择阅读。我一知半解地似乎窥见了某一种思考的门径,总是妄想地寻找到,或是自我建构一种,独立于尘世名与利之上的思想体系和价值取向。希望在在浮躁的尘世中,能为自我寻求到一个可以静看花谢花开的台榭。我可以站在这个自我建构的台榭上,平静坦然地望着这个落寂地人间,任由时光荏苒沧海桑田。我翻阅着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理,宋明理学,明末心学。我阅读着本体论,认识论,怀疑主义,存在主义,悲观主义等等杂七杂八的知识。总之,我尽力地用我的小脑袋理解着何以为人,何为万物,我们该契合什么,拥有什么。最终,我又不得不放弃所有。越是刻意地追求,越觉得伟大的人类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已是根深蒂固了的。所得到的价值取向,早已是渗透在我们思维习惯了的,我们不能改变什么。似乎我们通过遗传就已天生地知道了趋利避害的生存之道,我们立足于尘世就已经相沿成俗,不必思考,不可反驳。

      也许,“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么多年来,我只是想得太多,而做得又太少。懒散笨拙的我总三心二意半途而废,永远无法有所收获。永远都只是困在原地,无限地轮回着我的浅薄无知。

      也许,阅读也不过是这样。知识犹如空气,人之阅读亦如呼吸,每人皆有吸入呼出,每人皆有所好,所好不一则所得有异。亦如歌曲风格有流行,有古风,有爵士,有流行,有嬉皮士,有歌剧等等,各有所好。情景不同,我们就需要不同的旋律来发生共振。所以我们也无法说哪一种悦耳,而哪一种糟糕。世间本就无可非议地自由呼吸,也是畅所欲言百家争鸣而无定势。人皆各有所想,所想不同,那么我们对所需的知识和文化,也会不由自主地有所选择,对阅读也会有不同的喜好。想来,无论哪一种人生,无论哪一种价值,若没有故意伤害到他人,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