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课表收获挺大
一,真实的情境创设,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力
比如《烛之武退秦师》,设置成博物馆断句读,给参观者讲此事经过。
《阿房宫赋》假如你是游客,你会从什么角度来为阿房宫拍照并写出发朋友圈文字?
《项脊轩志》,设置修复故居,具体的情境和人物塑像描摹
《鸿门宴》,设置假如你是当时的记者,你如何报道这则新闻?
《劳动课》单元,设置时代人物楷模评选,你会选谁说明理由,并为此写颁奖词。
原来老师讲授学生静态的知识学习,变为学生探究,动态的运用,即新课程要求设置学习情境的目的。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白自己学习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强调在用中学做中学。而不是死知识储存在记忆里。
二、学习任务群,学习项目,实践活动,成为教学活幼的基本形式。而不是以前的一篇篇课文讲解
《项脊轩志》,设置修复故居是学习的项目
为项脊轩设置修复方案,具体场景的选择和人物塑像的表情描摹,以及参观前言和《项脊轩修复记》的写作,这4个是具体项目下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来完成的学习任务。老师在设置这一项目下的几个任务时包括了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方法等三要素,而学习资源比如归有光的人生经历,中间删节部分的内容,节制的表达艺术等另外打印附给。
这一单元的其他课文也可以设置其它的项目,组成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群
劳动单元的学习项目就是参与时代楷模评选。具体的学习活动为代替某一人物来填写申报表,从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一篇中概括筛选出时代人物的评选标准,推荐你所选择的时代人物并写出颁奖词,最后全班交流
三、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写作,强调突出学生的体验、发现、实践创作、分享交流
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教学要求,这次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每一点最后都落实在学生身上: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理解作品,要求学生创作并与他人分享。而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他们完成体验,发现,创作,交流等活动。其中文学知识结构化,都是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出来的,而不是老师的讲解。
1、结合学生自己的体验来理解作品,这点很有感触。阅读作品,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主人公,结合以往的成长经历,入境共情,和主人公一样处于某种境况下有何思何想,与主人公感同身受,体会主人公的情感,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这种角色演绎,“换角体验”也丰富了心灵,提高了审美。
比如在郁达夫笔下那个小院喝茶看天,比如桥头都市闲人的遇见,比如林教头山神庙住宿时的动作心理。这种入境共情,是帮助学生读懂小说的重要手段。
2、强调交流分享,这点师生都忽略了其作用。生生相互点评也是一种交流,而很多时候学生做不到真诚;老师对某个学生的作品评价,其他学生会觉得与己无关,很多学生不明白这是一种思路的梳理,思维的探寻,是听课笔记的重心。往往会认为此为是课堂小憩之时。而非查缺补漏的要害。
四,高三复习小说,如何贯穿学习任务群?我觉得不必囿于概念,而从实效考虑。关键是解决学生读不懂的问题。
刘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想象体验,细节分析,都是学生的软肋,也是教师教学的突破点。
1、从教材课文出发给学生策略上的指导:曲折冲突处即主题表现处
比如成名、香雪心理变化曲线对主题揭示的作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情节演进中人物性格的演进进而揭示主题;祝福里头如果不设置贺老六去世,阿毛被狼叼的情节,主题表达就会削弱。
2、从自我体验出发,揣摩作者主题设置的思路
比如假如你是作者,你要表现抗日爱国主题,你会设置怎样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假如你是出题者,你会给某篇小说,出什么样的考题并拟写出答案来
3、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阅读偏差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相互交流分享等等,来提高复习效率
五,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自身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细的功夫。梳理单元的4篇课文简单的给一个表格让学生填充,可能效果不好,你得思考如何设置巧妙,激发他们填充的欲望和兴趣。比如意象的含义转换成,找出诗歌中事物出现自然变形或陌生修饰的地方,并探寻其原因。
2、整体把握,融会贯通的能力。教师备课不是一篇一篇,而是1单元1单元甚至是整本书来全局把握。老师举例说,郁达夫如果面对的是地坛里看似衰败实则生机勃发的画面,又该用怎样的笔触来描摹清静悲凉感?《鸿门宴》的新闻报道可以参照劳动单元的新闻报道来摹写,这种跨篇幅跨单元的设计新颖而有趣味,学生可䏻会用极大的热情去实践。而前提是老师的跨区域能力
3、因为没有参考性,老师的设置越巧妙,给自己挖的“坑”有时候就越大。所以对老师的分析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另外,我在平时在教学中梳理探究单元,往往忽略不计,以后得注意
总之跟着老师读课标,收获很大,一个人走路和一群人走路,毕竟不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