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IV secretion system:T4SS知识介绍3

上期给大家介绍了T4SS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研究方法Type IV secretion system:T4SS知识介绍1;T4SS的的底物类型及转移方式,Type IV secretion system:T4SS知识介绍2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IV分泌系统的四种IV分泌系统研究模型

模型革兰氏阴性细菌T4SSs结构-功能关系知识的进展

包括类似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VirB/VirD4 T4SS的“最小化”系统和由幽门螺杆菌Cag( Helicobacter pylori Cag),嗜肺军团菌 (Legionella pneumophila) Dot/Icm代表的“扩展”系统和F质粒编码的(F plasmid-encoded) Tra T4SS。

根癌土壤杆菌VirB/D system

T4SS最少由一组保守的亚基组成。在革兰氏阴性菌中,需要约12个亚基来构建功能齐全的“最小化”系统。根据来自典型根癌土壤杆菌VirB/VirD4 T4SS的T4SS超家族的统一命名法,这些被命名为VirB1至VirB11和VirD4。

VirB1 蛋白是一种双功能蛋白质,它一方面可以在 T4SS 装配位点降解宿主细胞壁肽聚糖,方便 T4SS 插入宿主细胞,另一方面,VirB1 通过与菌毛亚单位的相互作用促进菌毛形成;

蛋白VirB 形成一个菌毛结构的跨膜分泌通道,从细菌内膜延伸跨过外膜通向胞外环境。这个菌毛结构主要由大部分的 VriB2 亚单位和少部分的 VirB5 亚单位共同组成一个具有完整功能的分泌通道;

蛋白VirB3和VirB7为菌毛相关蛋白;蛋白VirB6- 10 为跨膜通道的组分,存在于周质,内膜和外膜中,并形成分泌通道及其辅助蛋白;VirB4,VirB11和VirD4定位于内膜并作为为系统供电的ATP酶。

三种ATP酶(VirD4,VirB4,VirB11)构成位于易位通道底部的细胞质能量中心。在这些ATP酶中,VirD4在进入易位通道之前充当DNA和蛋白质底物结合的受体。蛋白VirB4 和 VirB11 是为转运提供能量的 ATPase;而蛋白 VirD4 是被称为“ 伴侣 蛋白 ” 的另一个 ATPase,它的作用在于将要转运的 DNA 呈递给分泌系统的其他组分。

通道本身由两个子组件组成,一个组件跨越内膜(IM),另一个组件位于周质和外膜(OM)中。IM复合物(IMC)最少由VirB3,VirB6,VirB8和VirB10的N-末端区域组成。与通道稳定结合的VirB4 ATP酶也被认为是IMC的一部分。IMC通过茎或圆柱体连接到外膜核心复合物(OMCC),其最小程度地由脂蛋白VirB7,VirB9和VirB10的C末端结构域组成。

嗜肺军团菌Dot/Icm

Dot/Icm系统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T4SS之一。TDot/Icm系统已被确认存在于嗜肺军团菌和伯纳特立克次氏体中。嗜肺军团菌是一种兼性胞内寄生菌,可入侵变形虫,或是人类的巨噬细胞。嗜肺军团菌使用T4SSDot/Icm定殖人肺泡巨噬细胞,引发称为退伍军人病(Legionnaire’s disease)的严重肺炎。4SSDot/Icm在感染期间转移超过300种蛋白质效应物,其中许多已显示靶向控制膜转运过程。T4SSDot/Icm还保留了将可移动元件的IncQ质粒RSF1010转移至受体细菌的作用。

嗜肺军团菌T4BSS与T4ASS的相似性非常有限,但T4BSS的基本结构与T4ASS相似。T4BSS由大约27个Dot/icm基因组成,编码22种结构蛋白和5种与细菌细胞质中效应蛋白相互作用的伴侣蛋白。

Dot/Icm T4SS是嗜肺军团菌发病机制所必需的关键毒力因子,并将效应蛋白转运到宿主细胞质中,使嗜肺军团菌能够操纵多种细胞过程,包括膜运输,蛋白质合成,泛素化和自噬。

为了逃避宿主的杀死,嗜肺军团菌将吞噬体转化为称为含军团菌液泡(LCV)的保护隔室,其形成需要T4SSDot/Icm。嗜肺军团菌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后,在吞噬体成熟前期, 通过抑制吞噬体 - 溶酶体融合,因而细菌不被溶解得以存活。嗜肺军团菌的Dot/Icm T4SS系统将粗面内质网和吞噬体构成一个小室,以供细菌在此大量繁殖,与细菌毒力密切相关。此外,嗜肺军团菌的 Dot/Icm T4SS 系统还可促宿主细胞凋亡以及细菌从吞噬体中的逃逸。

Dot/Icm系统通道优先组装在嗜肺军团菌细胞的两极,实际上,极性定位对于T4SS在感染过程中的功能至关重要。然而,即使在固定相中生长的细胞也具有横向的Dot/Icm系统。横向Dot/Icm系统可能对应于组装中间体。T4SSDot/Icm组装途径的是由两种蛋白质DotU和IcmF负责T4SSDot/Icm的极性靶向。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原位冷冻和荧光显微镜也进一步阐明了OMCC和IMC的结构和动态活动。OMCC呈现为由DotC,DotD,DotF,DotG和DotH亚基组成的直径为400埃的“Wi-Fi”状结构,而且OMCC在宽度(~400Å)上近似于Cag系统,但在高度仅为~165Å。它由五个亚单位组成,其中DotD、DotH和DotG是VirB7、VirB9和VirB10的功能对应物,DotF和DotC是系统特异性的。 在OMC内DotC、DotD、DotH、DotK和Lpg0657分别以1:2:1:1:1的化学计量比存在。OMC和PR表现出对称性失配,但在这种情况下OMC具有13重对称性,周质环(periplasmic ring,PR)具有18重对称性。DotK和Lpg0657具有类似肽聚糖结合域的折叠,但在两种蛋白的结合缝隙中均未观察到肽聚糖。

IMC主要由IM蛋白DotG、DotF、ATP酶DotO和DotB 构成;DotO采用与VirB4相似的二聚体排列的六聚体,DotO呈现为两个直径与由CagE形成的I环和M环大致相同的同心环.I环底部的六聚环被假定为对应于类VirB11的DotB。

the H. pylori Cag T4SS (T4SSCag).

T4SSCag系统主要存在于幽门螺杆菌中,以在感染期间将底物附着并转移到人胃上皮细胞中,类似于革兰氏阴性细菌接合系统和根癌土壤杆菌VirB/VirD4 T4SS,其产生接合菌毛以促进附着。

这些底物不仅包括CagA'癌蛋白',还包括染色体DNA,肽聚糖和D-甘油-b-D-甘露-庚糖1,7二磷酸(D-glycero-b-D-manno-heptose 1,7bisphosphate ,HBP),它是LPS代谢物。

CagA的易位诱导真核靶细胞的各种变化,包括但不限于细胞骨架改变和细胞极性和粘附的变化,细胞-细胞连接的破坏以及增加的细胞运动性和细胞迁移。T4SSCag介导的HBP易位涉及NF-kB途径的激活,因此HBP被指定为新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或PAMP。然而,在最近的更新中,幽门螺旋杆菌显示产生HBP的水平太低而不能解释NF-κB活化。相反,HBP的衍生物ADP-甘油-β-D-甘露庚糖(ADP-glycero-β-D-manno-heptose,ADP heptose)被鉴定为负责幽门螺杆菌诱导的人上皮细胞中NF-κB活化的关键PAMP。

CagA分泌底物位于Cag菌毛的尖端;CagL及其同系物VirB5都定位于各自的菌毛上并且涉及靶细胞结合;然而,奇怪的是,产生接合菌毛所需的VirB2菌毛蛋白和VirB10亚基的直系同源物CagC和CagY对于Cag菌毛是不必要的。据报道,幽门螺杆菌拥有大的鞘管结构,其与Cag菌毛的关系尚未确定。在接合系统中,没有直接证据表明DNA或蛋白质底物在接合菌毛内或附着于接合菌毛。因此,与T4SSCag的接合性质以及Cag菌毛和鞘管的功能作用仍在研究中。

最近的报道定义了OMCC的三维结构,分辨率高达3.4Å。OMCC具有三种不同的结构特征,由外层(O层)和内层(I层),周质环(periplasmic ring,PR)和茎组成的外膜帽(outer membrane cap,OMC)。最引人注目的是,OMC(14重对称)和PR(17重对称)之间存在明显的对称失配。OMCC由CagX和CagY各14个拷贝,CagM和CagT 28个拷贝和Cag3 70个拷贝组成,即5种组分(CagX,CagY,CagM,CagT,Cag3)的化学计量比为1:1:2:2:5。该结构证实了CagX和CagY都构成OMC和PR的一部分,从而弥合对称失配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T4SSs的两个高度保守的核心亚基VirB9和VirB10跨越OMCC的两部分,在“最小化”系统中具有相同的14倍对称性,但在T4SSCag中具有14倍和17倍对称性。

原位CryoET检测到的T4SSCag的IMC结构成份。T4SS系统结构有一个中央通道,CagA和其他底物可能通过这个通道进行转运。IMC由三个直径分别为~12,~22和~36 nm的同心环组成,分别表示为I环,M环和O环。首先,CagE通过先组装成二聚体后形成的六聚体来对I环和M环进行组装,二聚体有助于I环和M环的一部分。其次,类似VirB11的Cagα通过与CagE直接接触而与I环的细胞质面稳定结合。类似VirD4的Cagβ有助于O环的形成以及I环和M环的细胞质延伸。值得注意的是,这是第一个可视化的T4SS的ATP酶能量中心,其中所有三种ATP酶都清楚地作出结构贡献。总体而言,T4SSCag序组装途径是有序的,其中OMCC首先组装,然后成核IMC的整体膜部分的组装。ATP能量中心通过由CagE,Cagα和Cagβ在IMC的细胞质基部组装.最后,一个或多个未指明的成分通过与Cagβ和可能的一个或两个其他ATP酶的接触进行组装。

F质粒编码的Tra T4SS系统(F plasmid-encoded Tra systems )

T4ss系统的基本机理和结构特性的理想模型,易于遗传操作,目前唯一已知拥有动态延伸和缩回的F菌毛的T4ss。F菌毛是延伸到细菌细胞外空间以介导与靶细胞附着的细丝。附着后,F菌毛缩回以将两个细胞拉在一起,允许建立直接的细胞-细胞接触,并最终建立SDS-和抗剪切的“交配连接”(SDS- and shear-resistant ‘mating junction’)。先前的研究确定F菌毛由数千个作为螺旋组装体聚合的TraA(菌毛蛋白)分子组成。

对 T4SS 的研究最早始于1946年,Lederburg 和 Fatum 发现大肠杆菌F质粒接合系统。大肠杆菌的 F质粒接合系统,参与细菌遗传物质从供体细胞到受体细胞的转移。

T4SS Conjugation systems

质粒是自主复制位于细菌细胞质中的环状DNA分子。四分之一的质粒是接合质粒,另一个四分之一对应于可动员质粒,最后,所有质粒的一半是不可移动的质粒。结合和可移动的质粒一起构成所谓的可传播质粒。

结合质粒很小(20–200kb),自我复制的双链环状DNA分子,能够通过复制到另一种细菌菌株或物种中编码其转移。

可移动质粒是携带形成全部或部分松弛体所需的DNA转移基因的质粒,但缺乏交配孔形成所需的基因

通常,质粒提供细菌存活的有利特性和能力,例如对杀菌和抑菌抗生素的抗性。根据不相容性组(Inc)对质粒进行分类,使得同一组的两个质粒不能在同一细菌细胞内同时共存。一些Inc组(例如,IncN,IncP和IncW)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细菌物种中发现;相反,其他(例如,IncF和IncI)只能稳定地保存在特定的细菌物种中)。接合和可移动质粒分别含有参与缀合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基因。

接合相关基因分为两个模块:MOB(迁移率)和MPF(交配对形成)基因。接合质粒具有两个模块,因此具有编码HGT所需的所有蛋白质的基因。

MOB模块,以前称为DNA转移和复制Dtr proteins(DNA transfer and replication proteins),由底物处理所需的三个序列组成。

首先是oriT(转移起点)序列,它标志着DNA加工的起点。

其次,编码特异性识别其质粒的oriT序列的松弛酶的序列。松弛酶是所有可传播质粒中唯一的保守蛋白。

MOB模块中编码的第三种蛋白质是T4CP,其识别细胞质基质中的松弛体并将其与位于膜中的分泌通道连接。同样,参与松弛体加工的辅助蛋白也可以在MOB模块中找到。

另一方面,MPF模块编码构建T4SS的蛋白质(在T4AS的情况下为VirB1-11)。

T4SS 接合系统

A、 T4SS通道,接合菌毛和松弛体的组装。松弛体(由松弛酶,DNA和辅助蛋白组成)在细胞质中形成

B、 预起始复合物的形成(pre-initiation complex)

一旦菌毛,T4SS和松弛体形成,相互作用形成预起始复合物,一直保持至接合开始。

松弛体由T4CP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聚集。尽管已知松弛酶在其T4CP识别序列中具有转移信号,T4CP与附着于分泌通道的VirB4产生六聚或异六聚体。DNA与T4CP的结合以及随后与T4SS的相互作用似乎触发了T4CP和类VirB11蛋白对ATP的水解。这些过程诱导VirB10的构象变化,从而激活分泌通道。

C、 激活接合过程。

尽管由DNA结合和ATP水解引起的细胞内信号对于底物转移是必需的,但也需要细胞外信号。当菌毛识别受体细胞时产生该细胞外信号。一旦受体菌与,菌毛就会缩回(F型)或下降(P型),形成两个细菌细胞之间的连接。此外,由于VirB10蛋白和T4CP之间的一系列相互作用,识别信号通过T4SS转导至细胞质。结果,松弛酶切割DNA链共价连接至5'端。此外,DNA复制以滚环复制的形式发生,从游离3'端形成DNA链。

D、 底物通过T4SS传输。

底物由与ssDNA共价结合的松弛酶组成。为了转移具有这种不同特征的复合物(即蛋白质和核酸),T4SS需要在接合期间经历实质性变化。在这个问题上,许多问题仍未得到解答,例如,哪个组件首先转移?松弛酶如何展开和转移?根据转移DNA免疫沉淀(TrIP)测定,ssDNA从T4CP转移至VirB11而无需能源成本,然后,将底物转移至VirB6和VirB8蛋白。此时,ATP酶需要活跃以产生所需的能量;接下来,底物从VirB8转移到VirB9,最后转移到菌毛中的VirB2。最初,提出了一步和两步模型。在第一个模型(一步)中,ssDNA底物将直接转移到T4SS,而在第二个模型(两步)中,ssDNA底物将从T4CP通道转移到细胞周质,并从那里转移到T4SS。在任何情况下,由于细胞周质中存在高含量的核酸酶,该第二模型已被丢弃。相反,有人建议将T4CP放置在T4SS的入口处,将底物直接转移到T4SS。已经提出了针对ssDNA底物的三种可能的转移途径:(i)通过T4CP六聚体的通道转移至T4SS;(ii)在其被T4CP摄取后,底物可以通过VirB4六聚体并从那里转移到T4SS;或(iii)在与ATP酶相互作用后,底物可直接通过IMC亚基形成的通道转移。

参考文献:

[1] Álvarez-Rodríguez I, Arana L, Ugarte-Uribe B, et al. Type IV Coupling Proteins as Potential Targets to Control the Dissemina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Front Mol Biosci. 2020;7:201. Published 2020 Aug 12. doi:10.3389/fmolb.2020.00201

[2] Costa, TRD, Harb, L, Khara, P, Zeng, L, Hu, B, Christie, PJ. Type IV secretion systems: Advances in structure, function, andactivation. Mol Microbiol. 2021; 00: 1– 17. https://doi.org/10.1111/mmi. 14670

http://weixin.qq.com/r/lziGnqPEFv5pref9922F (二维码自动识别)

【猜你喜欢】

耐药基因数据库介绍系列1

2. Nucleic Acids Research|oriTfinder:细菌耐药质粒接合转移研究工具

3. Nature Microbiology|耐药性分析软件:NanoOK RT package 简介

4. Science l 对多种耐药真菌有效的新天然产物的研究

5. Virulence |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获得性耐药研究

6.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肺炎克雷伯菌的群体基因组学研究

7. Nat Microbiol|噬菌体可使耐药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8. 文献解读|JHM:破译一个连通的湖泊-河流-水库系统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其非生物指示

9. 综述|Nature Reviews Genetics:基于测序数据研究抗菌素抗性的方法和资源

10. 综述|Water Research: 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溯源追踪--挑战、进展和展望

你可能感兴趣的:(Type IV secretion system:T4SS知识介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