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绿皮书

朋友圈中偶然看到的大象点映让我提前看了尚未在国内上映的这部影片,当时就看到宣传上提到有奥斯卡提名,就莫名联想到去年看的那部三块广告牌,我想着这种在貌似文艺圈被点映的片子多少是有点小众的。但是我没有在看之前在网上尝试搜索这部片子的任何信息。直到今天早上,美国还是周一的晚上,正在举办奥斯卡颁奖礼,这部片子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男配。

我是抱着一种看文艺片的心态走进了电影院,同行的朋友倒是说她看了介绍,是讲一位黑人钢琴家和一位白人老混混司机的故事。影片一开场就在酒吧里看到了这位老混混,他回家后看到妻子给黑人维修工喝水,随手把两个杯子扔进了垃圾桶。之后他去音乐厅楼上面试,看到出来的是一位穿着和气势像酋长一样的黑人,我以为他当即会离开。可是当Doc. Shirley问他对为黑人工作有没有顾虑时他竟然说没有。我以为他对自己找份其他的工作还是有自信的呢,感觉这不像是个会委屈求全的人物,毕竟他在酒吧里因为那顶帽子被大人物称为朋友了。

然而最终他跟钢琴家开车踏上南方巡演之路,所有人包括他太太都不认为他能坚持做完这份为期两个月的工作,但是因为合同付款条件是巡演结束才可拿到另一半的薪水,他的确是抱着坚持的心态。从他边开车边大吃汉堡,不停地抽烟,让Doc. Shirley简直无法呼吸,我以为即便是Tony 想坚持,Doc Shirley也会无法忍受他。也许是这位钢琴家深知这南下之路上将面临的各种麻烦,他需要的不只是一位司机,更是一个类似保镖的人物,所以他会忍耐他。

一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钢琴家博士,对于很多细节有严苛的挑剔和要求,但他知道一路上会有自己搞不定的麻烦。一位是文化层次低的酒吧公关,但在酒吧停业装修期间急需一份工作挣钱养家,他满嘴跑火车,也有点聪明的歪脑筋,但又是个动拳头前不动脑子的家伙。两人为了各自的需求忍耐对方,继续这段旅途。两人之间矛盾频发,但是也没有重大的冲突。倒是途中的几次麻烦状况,Tony确实体现出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这其中Tony对Doc. Shirley的忍耐力跟影片一开始在酒吧内外的表现不太吻合,一个性格如影片开头所表现的人,后续很难不暴露他的本性。他的本性中是歧视黑人的,他的本性中是暴力而不理智的。很难想象他会听Doc. Shirley的话,去归还那块石头,尽管他其实假装还回去,却还是偷偷放回了口袋。他一路在看似随性而为中对Doc. Shirley的尊重和克制也是显而易见的。

影片中Tony给太太写信的这条线很是温情,这个看似是Tony和太太之间的信,但其实是对Doc. Shirley的素质的一个描绘。他不仅仅是位出色的钢琴家,他在文学方面和感情方面也是非常细腻的,从他说话方式,写信用词,表达感情的方式,突出他是一个全面的上等人。他的骨子里是当时社会的白人精英。他没有黑人通常有的爱好和任何他们的习性。可是到了南方,人们是看肤色的,他在南方白人的眼里,只是一个天才的表演者,但他仍是个黑人,在钢琴表演之外,他得不到尊重。

而Tony对Doc Shirley其实自始至终都是尊重的,他能看出他是个天才音乐家,他的那些粗俗的表现只是因为他本性上就是这样的行为习惯,他就是个大老粗,但他并不是对Doc Shirley的冒犯。

最后一场伯明翰的巡演,德国大提琴手告诉Tony钢琴家自己要求这次巡演的原因,Being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Tony听到了6年前另一个黑人名人在此地大受欢迎,却不被允许在餐厅用餐的故事,他在餐厅经理给他100美金的情况下都没有尝试去说服Doc. Shirley委屈求全留下来表演,而是跟他一起去了橘鸟酒吧。

Tony在平安夜回到家似乎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当家人问他的旅途经历,他似乎都没有诉说的欲望,直到Doc Shirley拿着一瓶酒出现在他的家门口。

很难想象,在绿皮书的时代里,Tony这个深深歧视黑人的粗人,能在一次旅行后完全把Doc Shirley视作真正的朋友,但正因为这是由真实故事改编,真实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人心和观念是会改变的,才会实现今天的平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绿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