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时偷懒为何被称作“摸鱼”呢?

现在都管上班偷懒叫做“摸鱼”,工作时刷刷微博,聊聊微信,看看B站,一天就过去了。为什么这种工作状态被叫做“摸鱼”呢?

据考证,“摸鱼”二字来源于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唤作“浑水摸鱼”,原意是指在水中捉鱼。说春秋时,有位大师给弟子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老渔翁在河里捕鱼时,别人捕鱼先在水中撒网,但他先在河水两岸架起大网,再捡起石块,拼命地击打。河里的鱼被吓得是扑腾扑腾,四处乱游,有的呢直接撞进了网中,很快他就满载而归。

可是有人觉得这样的方式不好,说你把水都搅浑了,充满了泥沙,你让大家怎么能吃到清水呢?渔夫却说,不搅浑,鱼能跑到我网里吗?捞不着鱼,我可会饿死啊。

这个故事讲得很朴素,意思是说水被弄浑浊了,鱼儿就会不知东西南北,然后是趁机下手,往往易于得手,比喻乘混乱,以最小的代价,谋取某种意外的利益。

后来不是百家争鸣吗?浑水摸鱼,因为比较契合,被逐渐地应用到兵家,当做三十六计之一来表述军事谋略。“浑水”是手段,“摸鱼”是目的。说两军大战时,要想方设法给对方制造内部混乱,“趁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也,再趁机出击,消灭敌人。

说到三十六计之一的“浑水摸鱼”,很多书籍都会提到唐朝开元年间名将张守珪的战例。说当年附庸的契丹人叛乱,威胁边疆,张守珪为唐幽州节度使,积极组织防御。契丹族部落首领大辽皇室先祖可突干,虽几次重兵南下,皆因唐军民一心而无法攻克。此时契丹兵强马壮,势力正盛,契丹不想就此罢兵,但久攻不破士气必定大损。


于是乎,自觉聪明的可突干,便派使者到幽州,说是愿意重新归顺大唐。

张守珪一眼看穿,这是来刺探军情,假意归降啊,其中必定有诈,就将计就计,好酒好肉的招待来使。

第二天,张守珪就派亲信王悔,说要代表朝廷去契丹军中慰劳,商谈归顺事宜。王悔当日收到叮嘱,一定要在军中仔细观察,看看有无破口。

契丹营中王悔也是受到了热情的招待,但他不敢大意,应付当中,细致地观察契丹众将,发现其实他们对于朝廷的态度上是心口不一。又在言谈之中得知军中大将李过折与可突干就军中的领导权和对唐朝态度上其实矛盾很深,貌合神离。

交代过后,王悔便假意拜访李过折,当面故意将可突干的才干是狠狠夸奖一番。李过折听罢愤愤不平。对王伟爆料说,可突干反唐,穷兵黩武,将原本安定的契丹拉入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都非常怨恨。他他还坦诚地说,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求和只是托辞,不久就要攻打幽州。


王悔于是趁机是笑之以礼,劝说李过折,我大唐声威震天,突厥也是手下败将,你不能助纣为虐,以卵击石啊。不如马上脱离可突干,然后归顺大唐,朝廷一定会重用你的。李过折当即拍板儿同意。任务达成,王悔辞别契丹之主,马上返回了幽州。等到过了一天的晚上,李过折就率领本部人马,突袭了毫无防备的中军大帐。

双方人马展开激战,一番血战,李过折直接就砍了可突干的首级。那么就在内部火拼,实力大损,极度混乱之时,唐朝这边张守珪,率军突然杀入了契丹军营,并与李过折的部队里应外合,大破契丹军,从此契丹叛乱被平息。

那么“动荡之际,数力冲撞,弱者依违无主,散蔽而不察,我随而取之。”此战例也是兵法《六韬》的生动体现。

又由于浑水摸鱼,这个“浑”和“混”发音很像,传着传着,又演化出了“混水摸鱼”的说法,是鱼混战之际则随而取之也。


除了刚才讲到的军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应用到了这样的宝典,指趁乱捞取利益。逐渐就衍生出了偷懒,趁着没人细查,环境较为宽松时,想方设法地不好好工作和学习,或者是出工不出力的行为。外加咱们现在人都懒了,图省事儿又将表手段的,混水或混水直接省略,就只剩下了表目的“摸鱼”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时偷懒为何被称作“摸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