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揭秘 第二十四章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

希言自然①,飘风不终朝②,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①希,少也。如“大音希声”

②飘风,大风,能把物体卷起来的狂风。

天地之能量


少言而顺其自然,注意少言不是不言,很多道理之所以被曲解,是因为过犹不及。有的朋友把希言当成了不言,这走向了另外一个误区。

狂风很难持续一整天,暴雨也难持续一整天。狂风暴雨是谁产生的?是天地,以天地的能量,都不增持久,何况人呢?

所以用道来行事就会和道一起,用德来行事就和德一起,用“失”来行事就会和“失”一起。和德一起的人,就会得道;和失一起的人,就会失道。

实例一:

大雨

有一次节假日,和家人一起回老家看望父母,住了几天准备回去,结果当天上午突然下起了暴雨,媳妇儿就说,唉呀,今天下这么大的雨,看来不能回去了,明天再回去吧。我对媳妇儿,还是先把东西收拾好,雨下午就停了,媳妇儿不信,这么大的雨,毫无停止的迹象。结果到了吃午饭的时候,雨果然停了。媳妇儿简直对笔者佩服得五体投地,简直是神啊。笔者偷笑,如果看过《道德经》,这是很简单的事儿。这只是生活中一件小事的应用,在大事方面,更是了不得。请看下个案例

案例:昆阳之战

王莽篡汉之后,发挥了他有想法的特长,一顿乱折腾下来,各地起义不断。

公元22年一月,绿林起义军歼灭甄阜、梁丘赐军后,接着在南阳城下又打败了新军名将严尤、陈茂。严尤、陈茂即率军退往颍川。同年三月,汉将王凤与太常偏将军刘秀等进击昆阳、定陵、鄢城等地,进展顺利。王常指挥的部队在汝南等地区也节节胜利。刘縯(刘秀的哥哥)指挥的大军围攻南方的重镇——宛。

为了扑灭绿林军的进攻,王莽任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寻为统帅,让各个州郡出兵到洛阳附近集中,总兵力达42万多人,号称百万大军。这些军队集中后,即开始向颍川开进。在颍川又会合了严尤、陈茂的部队,随即向宛进发。大军逶迤千里,粮草辎重络绎不绝。

救宛城,得经过昆阳,昆阳是个小城,驻守在昆阳的绿林军只有八九千人。大家经过商量后决定由王凤、王常留守昆阳,刘秀带人冲出城去到各地去搬救兵。

严尤认为不可把兵力用于昆阳这个既坚固又无碍大局的小城,大军应当直趋宛城,击破围攻宛城的汉军,则昆阳将不攻自破。王邑听不进严尤的建议。认为自己四十万大军怎么都能轻松打下昆阳。

于是命令开始围攻昆阳城。新军为了显示其作战威力,把昆阳包围十层以上,设置了一百多座军营,军旗遍野,锣鼓之声于数十里之外都可以听到。简直如同狂风暴雨一样,小小的昆阳城在风雨中颤抖。

守城王凤等人一度动摇,向王邑乞降,但王邑、王寻认为攻克昆阳指日可待,不许他们投降,继续强攻。

但是昆阳虽小,城池却很坚固,守军断了退路,只好拼死抵抗。打着打着,虽然新军人数众多,但是一下却攻不破坚固的城墙。严尤又对王邑,这样打不行,还是围三缺一,给城内守军一天生路,这样很容易就打下来了。但王邑等依仗自己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拒绝了严尤的建议,使自己几十万大军,屯兵坚城之下。

狂风暴雨般的进攻,久攻不下,慢慢的新莽军有点怀疑人生了,因为已经打了一个多月,所以开始懈怠起来。

很快形势发生了逆转,内无粮草,外无援军,坚守了几个月的宛城扛不住了,守将岑彭终于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昆阳,新莽军心出现了动摇。突围出去的刘秀终于在各地凑了八千精兵来解昆阳之围,用3000敢死队击破了新莽中军,阵斩王寻。指挥中枢被打掉的新莽军,全线崩溃。四十二万大军迅速土崩瓦解。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带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汉军缴获了新军的全部军用物资,各种东西堆积如山,一连搬了一个多月还没搬完。


这一战王邑因为自负,做出了愚蠢的决策,新莽军本来实力占绝对的优势,但是没有使在合适的地方,在错误的地方把能量耗光了。如果他明白“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道理,就会把力量使用在关键地方,而不是耗在无关紧要的昆阳城,也就不会遭次惨败了。

昆阳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因为实力过于悬殊,甚至有人怀疑是假的。刘秀因为这一战,从一个书生成了统兵一方的大将,最终扫平了其它势力,建立东汉,是为“光武中兴”。刘秀刚起兵的时候,在绿林军中很普通,但是他曾经进“太学”学习,名士严光(严子陵)和他是同学。他应该是把书读得很透,才能以书生领兵,取得如此战绩,实在惊人惊叹。被誉为“位面之子”,其实并不仅仅是运气好。

位面之子,汉光武帝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王堆帛书版《道德经》揭秘 第二十四章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