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哲思录(1)
“我一直没法清楚地描述这种差距,直到我最近看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述得非常贴切,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然而事实上,“垮掉的一代”的核心理念可以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来解释:“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所有的形式都在诗意的构想中完美,但这不是抽象,也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想像。”他说,“思想从不在天堂中遨游的人不是艺术家。"1809年,布莱克举行了一场个人画展,在画展目录的前言中他写道:“难道绘画仅限于单调乏味地摹写真实,仅仅表现濒死和死亡的对象不是像诗与音乐那样有它自己的创造与梦幻?不!不是那样!绘画也像诗与音乐一样,在不朽的思想中存在与狂喜。
《认知突围》中有句话说:所有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越自律,认知能力越强,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逐渐拉开的。
人的自律中,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你自律的程度,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越自律,越有话语权,身体和人生都是如此。
这个时代让人心碎之处在于,它让个体为实现自我奋斗,但奋斗却不必然实现自我。而于此同时,互联网和消费主义史无前例地把不同阶级的生活一起展示了出来,相对剥夺感史无前例地被我们如此直接和剧烈地体验着。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的灵魂始终处于一个躁动不安的状态。
引用托克维尔的话,“这是一个激烈的社会而不是个深刻的社会。这是一个广泛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多样的社会,人们追逐实际却又不脚踏实地。在这样的社会中,心灵应该如何安置?理想应该如何寄托
自由和多元,都不等于一种表面的多样形式。一个社会真正的自由,来自于每个人从自己身上培养起种宽容他人的习惯。我们既宽容他人,也宽容自己;既宽容”选择”,也宽容不选择”。我们宽容那些“少数者”,也宽容那些无法对少数者有所理解的“主流”。真正的自由,需要每个人付出长期的学习。这并不是为了他人,因为最终这种“自由”的得利会指向每个人自身。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去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痛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鲁迅《呐喊自序》
消极的嫉妒,只会盼着别人过得不好,用别人的凄惨,来拯救自己廉价的自尊心,以获得暂时的平静。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在《变形记》中,把嫉妒拟人化写成了一个女人“因维迪亚”,她从不知欢笑为何物,只有目睹别人的痛苦,她才能睡着。她日夜忧心忡忡,不能安睡,当看到别人成功或者快乐,她甚至会久病不起。在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到,因维迪亚从未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嫉妒吞噬别人,也让她自己饱受吞噬。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里提到: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的生活。一段良性的人际关系里,我们需要充分舒展自己,接受自己:我可以在你之上,我也可以接受比你低。
我们这群人苦没有真正苦过,爱没有用力爱过,每天受着信息大潮的冲击三观未定又备受曲折,贫穷不再是正义又妄图不让金钱成为唯的追求,过早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勤奋却又不过天,热血透不过键盘和屏幕回忆止于游戏像一群没有根的孩子在别人的经历和精神里吵闹。
我们之所以歌颂爱情的伟大,那是因为拥有爱情十分不易,爱情长久十分不易,在这路寻找中,把失恋看得坦然生活还有其他的色彩,最后导演 Alicja Jaina也许想要告诉我们这些,再不然,借用谢耳朵经典的一句话“人穷尽生追寻另一个人类,共度一生的事,我直无法理解。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需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自己的一样多。”给自己足够的快乐!
对于这个问题世纪欧洲有位哲学家本雅明,是这么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带来的是“灵韵”(也翻译作“光韵”)的消失。
前面这个“机械复制时代”,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科技的发展,使得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流水线地生产,不断“复制”再“粘贴“而后边的“灵韵”,说的是艺术品。更准确点来说,是那独一件的“原作”,或者说“真品”本身所自带的光环。这顶巨大的“灵韵”,只会出现在那些被收进了博物馆,由艺术家一笔一笔画成的艺术品身上。
一位曾经的粉丝对媒体说:“你们还在炒作他啊,别那么认真嘛,就是一场把戏,围观下就算了。
鲁迅描述过类似的现象:你在街上走,有个人吐口唾沫,你在那儿看,马上就有一两人过来看,然后一群人来看。后来发现就是口唾沬。人群呼啦就散了。
这个时代,人们的注意力太容易被吸引、转移。”
图片来源于莫奈的画
这次与你一同分享这些摘抄,这些摘抄都是上高中那会为了提升作文成绩而摘的。想一想一切都近乎昨日,这些文摘并不是为了应付,而是那时真的很有心,读到了好的内容便复制粘贴到一个文档上,就这样日积月累也有了几万字。
还记得那时为了能在语文作文中写出一段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文摘,我们总是绞劲脑汁。幸好我倒是个有心人,最后那会儿干脆是打下了所有的摘录,天天读啊背啊,现在想想也是有趣。
最后,12月,愿你快乐!
文章首发于 公众号:垚先森的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