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看病难,请出老中医,作用究竟有多大?

看病难,看名医更难,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对此都有切身体会。

破解看病难也一直是摆在卫生部门的一道难题,从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到出台的《关于鼓励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都是有关部门对此作出的努力,然而所收到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大多医生都处于对政策的观望状态,在没有充分的制度保障之下,谁也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据了解,《意见》第一条规定:名老中医本人单独申请设置中医诊所并担任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在区域医疗机构设置中优先给予设置,可享受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医疗机构政策。此外,《意见》还列举了多项对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的扶持方式,并且明确规定,《意见》中所指名老中医是指具有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全国及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等资质的离退休中医、中西医结合、民族医医师。

据相关媒体统计,北京市符合以上标准的名老中医将近200人。



名老中医的选择

白塔寺药店妙应堂中医诊所的坐堂医李世增教授是北京市级名老中医,在退休之前是首都医科大学教授。

退休后曾被聘为香港同仁堂坐堂医,在香港行医七年,返回内地后在北京几家中医馆坐诊,妙应堂中医诊所是他坐诊的中医馆之一。

他表示:“名老中医们的平均年龄基本在七十岁以上了,去开设中医诊所虽然政策很好,但是一要看各项条件是否成熟,比如选择合适的地点、凝聚一批有名望的中医、通过验收审批等,二要看老先生们的精力是否允许,毕竟开设中医诊所后不仅要开展医疗工作,还要参与管理工作,对体力和精力都有要求。另外老先生们的年纪都很大,很多都八十多岁了,如果他们去世了,诊所怎么办,政策上还有哪些优待,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对于自己是否有打算开设中医诊所,李教授表示如果条件成熟,他会考虑的,毕竟政策扶持的力度很大,也是一个好的机遇。

据了解,享有名老中医称号的名医们大多已经年事已高,有些已经过世,因为中医的“名”和“老”通常是因果关系,这些老中医们基本都有在医院工作的经历,并且担任科室领导工作,退休后由于年龄及身体原因,多数选择去一些中医诊所出诊,即便开设自己的诊所,也早已开业,北京市符合条件的名老中医本来就不多,在这样的情形下,虽然《意见》初衷很好,然而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并不容易。


鼓励开医馆 何必名老

《意见》对于鼓励开中医诊所医生的限制,主要是为了保证医疗质量,防止一些庸医滥竽充数,钻政策的空子,然而实际的现状是名老中医们有的太老,已无法出诊,有的散落各家医馆坐诊,真正年富力强的中医的中坚力量,却不在新政的鼓励范围之内。

著名中医关弘波是中医大师关幼波之女,擅长用中医理论治疗乙肝、肝硬化、胆结石等各种疑难杂症,在北京太医馆坐诊,著名的北京关幼波国医馆就是其父创建,现在由其兄关继波管理。

对于其为何在太医馆而非关幼波国医馆坐诊,关弘波坦言:“我父亲一点也不保守,他开医馆的初衷就是希望能把名医及名医之后都聚集在我们国医馆,把各家所长发扬光大,并且利于融合交流,打造国内最好的国医馆,代代传承下去,但我哥哥太保守,所以我和我弟弟希望能完成父亲的心愿,再创建一个国医馆,把名医都集中在一起,因为有了好医生才能吸引病人,才能更好地交流总结经验,最终的目的还是造福病人。”

对于《意见》这一新政,关弘波说:“名老中医及国医大师们岁数都大了,哪里有精力开诊所,创办中医诊所应该由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去做。我一直想开一个诊所,这样就不用去别家医馆出诊了,但由于我的身体不太好,而开办中医诊所各种审批手续又太麻烦,而我就喜欢专心给患者看病,不想管那么多杂事,因此一直没开。”

由于不在名老之列,因此关弘波选择了和同仁堂合作,利用同仁堂的优质药材联合关氏医术,并聘请更多的名医坐诊。


不仅创办医馆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医馆的经营也秉承关幼波先生的高尚医德精神。关弘波说:“开医馆不能光从经济角度考虑,我父亲特别重视医德,以前经常进行义诊,解放前去人家里给人看病,看见病人家里桌子上放着当票,知道是当了东西才请的大夫,看完病不仅不收费,还留下点钱给病人抓药。我们的家训是忠厚传家、悬壶济世,我坐诊时一对母女挂我的号看肝病,挂号费一人两百,两人就是四百,我看她们挺不容易的,就告诉她们下次挂号只挂一个就行了。我父亲告诉我们医生不能只当成一个职业,还要当成事业做,只当职业就只想着赚钱了,当成事业才能把中医发扬光大,所以我父亲才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走那么远。”

因此有专家认为,《意见》鼓励中医进社区开办中医诊所,应进一步放宽政策,要重名轻老,把既有名望又年富力强的中医纳入鼓励扶持的范围之内。

对此,您有怎样的感受和意见呢?





睿汐

作者:睿汐,资深媒体人,国医时代创始人,医生品牌策划专家,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名家等,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

你可能感兴趣的:(破解看病难,请出老中医,作用究竟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