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到晚年才开始学画图,画风有点敦厚,灯光下看起来更加温暖,虽然书中也有不少有趣的片段,但终究因为温暖饱和而催人睡眠。这本晚间床头读物看完的那一天,我从心底里给那老头子对了一句话,哈哈哈终于看完你俩的秀恩爱系列了。
这位老先生在妻子过世后,决定把他们一辈子的故事画下来,用来纪念和回忆。他俩的故事起初看起来有点不合时宜,平如一九二二年生,美棠一九二四年生,他们一生穿越国运巨变的几个时期,并未将生命大力投入革命的滚滚洪流,安逸得好像生活里只有自己和家人。
老先生毕业于黄埔军校,却不像历史书上记载的那些位黄埔军校毕业生那样带着传奇光芒,他只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择校从军,在另一个合适的时间娶妻生子,循着自己的选择,过着自己的人生。
他们年轻时家境都挺好,并没有太多经济上的压力,所以他们他们把结婚之后四处访亲谋事的经历写的如同背包旅行一般好耍,在风景下品评各地的美食, 没有生技的愁绪,仿若就是个秀恩爱的流水集子。但如果真要这么说,恐怕又有些不公和不妥,因为战事和动荡就是那个时代谁也躲不了的大背景,国恨家仇亦是一种常存的情绪,只因他们置身其中,却能把硝烟讲出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比起恩爱,我更喜欢他们身上透露出来的那种人生态度和生活主张。
平如和美棠算不上成功,年轻时并未谋得什么稳当的营生。书中有一段说平如久未找到工作,在马路电线杆子上看小广告,发现一个会计招生班,当时并不知有什么用,只寻思着学点东西总归不是坏事,便报名参加了夜班。我为此觉得他们有些不拘的思维,在并不称心如意的日子里,也愿意做更多的自我打磨,而不是失失落落,忘记想过的生活。
他们还开过一个面馆,算是当时非常有“两创精神”的年轻人,为了开面馆,平如偷偷到别的面馆学艺,然后自己试验,打造了面店的核心产品,可惜,他俩虽热爱美食,但品鉴尚可烹调不力,店面生意冷清,又因为食材管理不善,还碰到过一次失窃一次街对面的店着火,七七八八竟是损失,运营了半年才发现亏损甚大,只好关了门。
后来平如遇见了初中同学李胄郭,他同他一起去当练摊客,卖的是干辣椒,两个人起初计划得挺好,两块钱的成本可以批发一大筐,至少能对半赚,结果热情似火地换了好几个地摊,才发现因为使不来称,白送了人家很多辣椒。对于快三十岁的平如,这样的表现太天真稚拙,但我以为不管适不适合做个生意人吧,这些放下架子挑起担子的尝试都是有意思的,有必要的。
到了当年年底,平如真的就有了一个机会成了一个会计,这个事情加强了我对于所学必有所用的微启发,人总该感激过往生活的一切,谁说得清以前无意中捡到的什么常识在关键时候能莫名助上力呢。
在那样的环境中,他们有天生的无畏和浪漫细胞,足以对抗生活的乏力和无味,到五八年,时局变化,平如开始了二十二年的劳教,美棠并未理会要她与丈夫划清界限的劝说,而是挑起家里的担子,照顾五个孩子长大成人。她从小家境殷实,没人教过她洒扫缝补,但亲人和睦带给她的温暖感受让她愿意为了家,为了孩子去坚持,在困难时期练就一人操持家中全部大小事务的本领,直到二十多年后丈夫回到身边,孩子们也相继长大成人,可以为家共同出上一份力了。
故事就是这般平淡,天真和爱意都要随着时间往后推移,也许飘散也许沉淀,世界上就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看起来天真,并不饱尝世事并不深谙人情,但他们终身像孩童时那样坚持那根爱吃的棒棒糖,一直不放弃,最后不知不觉过完了一辈子,时间缓慢,一生只够用来爱一个人。
以下是一段原文摘抄:“一天晚上,美棠突然说她想吃杏花楼的马蹄小蛋糕。家附近没有,我就骑车去更远的地方买。赶到店里已经很晚,幸好还能买到马蹄蛋糕。可等我终于把蛋糕送到她枕边时,她又不吃了。我那时年已八十七,儿女们得知此事无不责怪我不该夜里骑车出去,明知其时母亲说话已经糊涂。可我总是不能习惯,她嘱我做的事我竟不能依她。”
彼时美棠是真有些糊涂了,平如的心里充满孤独和心疼,几十年来跌跌撞撞一起经历了那么多不顺心的事情,终于都烟消云散了吧,但时间的残忍又会带走最心爱的人,先是脾气和心智,最后就连皮囊也不剩。如果我们早知道这样,切记在尚能陪伴时扮演好最深爱的人身边的逗比,一起快乐一起成长,让每一时每一刻都不要虚度,切记切记,不要等到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