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进阶》3

1.2.2.3 郭召良的环式认知行为模型

其一是增加了认知直接影响行为的路径;其二是没有逆向路径,没有(情绪和行为直接影响认知的逆向路径)

普通心理学认为,认知过程是情绪和意志过程的基础。(知情意)

发现考试分数超出了自己的期望(认知),感到非常兴奋(情绪),然后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争取在下次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普通心理学还认为,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认知。

有位社交焦虑患者,他对人际交往、公众演讲有着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影响了他对社交活动的认知。他认为别人会关注并且评价自己的一举一动,并借此贬低自己。然而这些并不是事实,而是在焦虑情绪影响下的认知歪曲。

行为或者意志行为也会影响认知。

情绪与行为也是相互影响的。

强迫洗涤患者对于脏东西会感到非常焦虑,激发洗涤欲望并进行洗涤行为,做出洗涤行为后其焦虑就减轻了。过了一会儿,他可能会再次感到焦虑,于是又进行一轮洗涤。焦虑与洗涤行为之间相互影响,焦虑激发洗涤行为,洗涤行为降低了焦虑。

它们之间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存在的,而是透过对其结果的评价而起作用的。

例如,前面说社交焦虑患者的焦虑情绪影响认知,实际上是患者对焦虑情绪下的情绪体验和生理感受或者观众反应(这些都是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它构成新的情境)的评价强化了患者的负面认知——别人会关注自己,并贬低自己。

1.2.3 T形认知行为模型

有关问题的深层原因,即问题的根源,还有“功能失调性假设”“图式”等认知要素。这些要素在上述模型中并没有被体现。

把心理问题症状以及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解释得非常好的理论模型当属亚伦·贝克(Aaron Beck)的T形认知行为模型。

情境=>自动思维=>情感反应、行为反应、生理反应

核心信念=>中间信念=>自动思维

首先,情境与事件不同的地方是,事件是对一件事的笼统的表达,情境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事件的具体表现。

例如,有考试焦虑的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一道题做不出来(情境),于是他想到,试题太难了,其他人肯定做出来了,而自己却不会,月考成绩肯定会很糟(自动思维,即认知),于是感到沮丧(情绪反应),感到胃有些不舒服(生理反应),停止做作业(行为反应)。

其次,认知在这里被具体化为“自动思维”。

梅肯鲍姆用“自我陈述”或“自我对话”意在说明认知内容是自我暗示的意思。

书里经常看到的是“评价”这个词。

再次,认知结果部分包括了情绪、行为和生理三种反应。

这就是说,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和恐惧,行为问题如拖延行为、强迫行为和冲动行为,生理问题如睡眠、饮食、性等方面问题,都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而得以解决。

最后,贝克把认知划分为三个层次。

在艾利斯那里是不合理信念或合理信念,而在贝克这里却把它一分为三,即自动思维、中间信念和核心信念。

自动思维是具体情境中的具体认知,是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也是表面原因,解决了它,也就是实现了对症治疗,达到治标的效果。中间信念是具体某个心理领域(或侧面)的一些心理策略,核心信念则是人们有关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最一般、最概括性的认识,后者比前者更为抽象。

核心信念决定中间信念,中间信念决定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归根结底是由核心信念决定的,这三个信念又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造成患者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是自动思维,而决定自动思维的则是核心信念。

解决自动思维就解决了心理问题的表层原因,如果还能解决核心信念,这就是在矫正心理问题的深层原因,也就达到治本的效果。

自动思维是当下情境中所产生的认知内容,是属于现在的;而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都是过去形成的(特别是核心信念),与患者的童年有关系,把自动思维与核心信念联系在一起,就实现了既关注当下又关注过去的联系,解决自动思维的同时又处理核心信念,就实现了治标与治本的结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行为疗法进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