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低年级古诗教学实践初探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学段古诗教学的要求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需与孩子的年龄发展规律相契合。
1.画面渗透,故事引领——“趣”
统编版的语文教材在展示古诗插图时,基本上都是采用了整个书面的大场景图,给孩子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因此在教学诗歌的过程中,课文中的插图不可忽视,一定要充分利用。有了插图作铺垫,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防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给孩子们讲授一些关于作者,关于诗歌的一些小故事,让孩子在低学段的时候,就受到这样的熏陶:由于一首诗,了解一个人,走进这个故事。这样环环相扣的环节,相信在孩子的心中一定会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如,我在讲解统编版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的《绝句》时,在开始上课之前,我先是引导孩子们观察课本72页和73页的插图,一大幅水墨画呈现在眼前,有心的孩子,对照着古诗的诗句,在插图中都找到了相应的诗句内容。
孩子们的心中有了画面,心中有了故事,对古诗的理解也会别有一番滋味的。
2.感知大意,体会意境——“悟”
低学段的古诗学习,孩子们可以粗浅地感知一下古诗的大意。
这样在孩子的心里,就与自己背诵的诗文提高了匹配度。在我的古诗教学过程中,总是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孩子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大意,这样也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更加深刻地了解古诗的韵律美。一个自认为很普通的字,却有着多种解释,各抒己见,孩子们的说话热情也高涨了很多。
古诗《清明》的课堂上,孩子们在体会“路上行人欲断魂”时,场面异常激烈。“路上行人”很好理解,在理解“欲断魂”时,有的孩子说,肯定是诗人去扫墓的时候,遇到了死去的人的魂魄。也有的孩子说,诗人去扫墓的路上,像丢了魂魄。当孩子说到这里时,我一看机会来了,马上顺着孩子的话说:你觉得诗人为什么像丢了魂魄一样?孩子思索了一会儿,没有回答上来,我又继续问:你觉得去扫墓的时候,心情是如何的?他恍然大悟,老师我知道了,是伤心得像丢了魂一样。我马上拍手称赞,你的回答堪称完美。
这样思想的碰撞,孩子们会理解得更透彻。从而去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去感受诗人的心情。在老师的引导下感悟古诗所表达出的情感,在情景交融中,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
3.精准背诵,丰富积累。——“积”
准确无误地朗读,是最基本的要求,低学段对古诗的积累同样势在必行。
在讲解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的《登鹳雀楼》时,由于是绝句,很多孩子都会背诵,甚至在上学之前,家长就教过孩子背诵。在这首古诗的教学过程中就轻松了许多。因为熟悉,孩子们的积极性也高涨了很多。然而在对古诗进行默写的时候,有个孩子写到“一穷千里目”,经过我的提示,改正过来了,可是当第二次默写时,依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于是我让孩子背诵了一遍,她背诵时,也是背诵的“一穷千里目”。我很疑惑,孩子说:老师,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背了。我才恍然大悟,在幼儿园时,由于孩子年龄小,吐字还不是特别清晰,“欲yù”的读音和“一yì”的读音十分相似,导致孩子出现了这样习惯性的错误,因为她根深蒂固就是那样记忆的。这样的事情我也有所感受。
在我女儿两周岁左右学习说话的时候,我有意地教授她一些古诗,《登鹳雀楼》这样的绝句也在其中,有时候孩子的记忆力真的是我们不可小觑的,基本上在有意地教过5遍左右,她已经能背诵下来了。由于孩子刚刚学说话,很多字音不是特别准确。也正是有了班里那个孩子的前车之鉴,她每次的背诵,我都及时强调了字音,生怕她形成固有的不好改变的错误。我觉得这样有意识地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再有就是丰富的积累,唯独有了大量的背诵,才会出口成章。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大量的背诵,大量的积累是不可或缺的,也正是由于孩子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孩子的记忆力是很强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必须达到400万字以上,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136篇。
这样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阅读部分的权重增加了,背诵其实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阅读。在小学时期,一定数量的背诵积累,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还有利于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孩子的脑子里有东西了,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老师的点拨,马上就会有“恍然大悟”的感受:原来我之前背诵的内容是这个意思呀。这样,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背诵兴趣,乃至阅读兴趣。
女儿在幼儿园上小班时,老师也经常向我反映,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能把一件事情描述得很清楚,很具体。我觉得这样的表现得益于平时在家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
因此,学前和低学段时期,大量背诵和积累刻不容缓。
4.创设情境,大胆想象——“迁”
情境学习,一直是课标所要求的。合理的情境也确实对孩子理解文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教授统编版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的《望庐山瀑布》时,在讲台上,我摇身一变,化成李白,站在凳子上,手背后,将古诗韵味十足地背诵了一遍,孩子们当时都惊呆了。那一时刻,课堂达到了高潮部分,我说:孩子们,你们现在都是小李白,站到你的凳子上,一起“望一望庐山的瀑布”吧!孩子们的兴致极其高涨,当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不禁将声调调高,发出啧啧赞叹。我暗喜,我的课堂在此刻生成出了不一样的滋味。我顺势引导孩子们:既然自己已经是小李白了,闭上小眼睛,听老师的小故事。于是,我将古诗的意思,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讲给孩子们听,我说:孩子们,面对这样的瀑布,此时此景,作者发出了怎么样的感慨?孩子们抑扬顿挫地诵读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光读还不够,还要自己会说。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还在感触着,我就趁热打铁,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话将古诗的意思说了出来。
这样的课堂实践,到现在都令我记忆犹新,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诗情、诗意自然也就“收入囊中”了。学生在课堂上“得法”,也将会在课外“得益”的,学以致用的能力就是在这样的点滴中逐渐形成的。
中国诗歌的精粹,在低学段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将深深扎根,唯有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才能内化于自己的课堂,真正成为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