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 | 文章拆解: 选题、结构、素材

标题:被* 6年终于上映,5种人生反转不断,看完才明白是这么一回事

链接:原文

https://mp.weixin.qq.com/s/qOmFBUhvqmaMFNyxM9aIIQ

【拆解】

1. 选题:

这是一篇影评,选题和选择的电影很紧密的连接。

电影为《无问西东》,通过不同时代的4个人,面对人生境遇的选择,表达出4种品质,提炼出生而为人的价值观。

关键词:命运的反转、人生的选择、价值观。

2. 拆解文章结构

开头+4个故事(并列式)+结尾

开头:直接点题,引用第一个人物的话点出全文重点:真实、正义、无畏和同情。

故事结构:

(1)简单介绍起因和背景;

(2)(提出问题,用故事回答问题)

明确人物的选择,以及因为选择而承担的责任(后果),这个过程构成故事的冲突与高潮;

(3)提炼价值观。结合历史材料、人物原型、故事背景、热点事件、名人名言,升华主题。

结尾:用最后的一个故事重新串联了前3个故事的宗旨。用泰戈尔的诗结尾,升华。

“最后,就用泰戈尔的一首诗收尾吧——

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3. 拆解素材

正义

1937年,抗日战争期间,华北沦陷。

清华、北大、南开的所有教师与学子被迫撤离,迁置昆明。

当时还在清华读书的李耀辉,目睹战事惨烈,萌生了参军的想法。

可母亲拦住了他,提醒他不要只凭一时热情,要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否则一上战场可能就没有机会想了。

他犹豫了。

没过多久,日军轰炸昆明。

沈光耀看到街边,少年被炸断手臂,幼子躺在母亲身旁,还未懂事,就已成殇。

他想: 哪有弱者死去,强者逃生的道理?

这时他明白:参军并非为了别人眼中的虚妄荣光,而是为了维护正义,维护自己心中至关重要的真理。

于是,他加入了由宋美龄、陈纳德开创的“飞虎队”。这时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空军。

空军和陆军的差别在于,陆军职位提升后,会退到后方指挥战场;而空军不论军衔高低,只要战争没有结束都要上前线,即哪怕再优秀,再幸运,战死的可能性都很大。

如果提前了解了你们要面对的人生,不知你们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

沈光耀鼓起勇气选择的,是一个明知会死的人生。

电影中的沈光耀,人物原型是沈崇诲。

1937年8月19日,作为空军的沈崇诲放弃逃生机会,同战友陈锡纯一起,驾驶飞机径直撞击日舰,与敌军同归于尽。

真实

(一段台词)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什么是真实?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引出一个热点来论述)

几年前的某位清华学霸,法律学本科,金融学硕士,新闻传播学博士。

参加节目,上台之后,却首先向导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你们觉得我该做什么?”

这个问题让评委席的高晓松一下子怒了。

他说:“我觉得你没有达到一个名校学子该有的胸怀天下,名校是干什么用的?名校是‘镇国重器’!

名校培养你是为了‘让国家相信真理’,这才是一个名校生的风范,而你直接问我应该找个什么样的工作,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觉不觉得你愧对清华这十多年的教育?”

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滑稽,居然已经成为当今的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

高晓松说:

“我们那儿(清华大学),几乎就已经变成了职业培训所,几乎就已经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去教你。”

学子都在读死书,都在钻研技术。

老师和家长,都在告诉你:“在这个年纪,读书,学习都是对的。”

没错,是对的。但还有一件事,它比读书学习更重要。

它是人生的基础问题,也是终极问题——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该去哪?”


大学的第一使命,应当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去探寻真理。如何引导学子,觉醒自我意识。

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文说过:

“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与技能,而是让人拥有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责任、批判性的独立思考以及获得人生幸福的能力。”


然而,早在理查德·莱文之前,清华“永远的校长”梅贻琦就说过——

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

简而言之,要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再去钻研专科技术。

所谓教育,要先以人为本,以培养自我意识为基础,再让学子根据自我找到卓越的人生追求。

一个大学生,提出“我能做什么工作?”这样的问题,某种角度来说是教育失败的证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解 | 文章拆解: 选题、结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