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资治通鉴》[390] 马援评价刘秀的启示 —— 领导者的学问,关键在于问


公孙述动员几十万大军,在汉中囤积大批粮草,又制造十层楼高的大船,刻制全国各地州牧、郡守印章;准备逐鹿中原。他派将军李育、程乌率领数万人进驻陈仓(陕西宝鸡),与吕鲔(割据陈仓的关中军阀)会合,意图攻取三辅地区。冯异率领汉军迎战,将他们打败;李育、程乌逃回汉中。冯异乘胜围攻陈仓,打败吕鲔;当地的自保营垒纷纷向冯异投降。

当时隗嚣派遣军队帮助冯异作战,功劳不小。刘秀接到隗嚣的报告后,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说:“仰慕阁下高风亮节,窃思与君倾心结纳。从前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服于殷商;然而殷商犹如驽马、铅刀,无论如何也扶不起来,可是您多次眷顾于我,使我这匹驽马频生伯乐一顾之荣耀。将军南拒公孙述之强兵,北御羌、胡之侵扰;因此奉命西征的冯异方能凭借数千人周旋于三辅之地。如果没有将军相助,咸阳早已成为他人囊中之物。公孙子阳进据汉中,三辅一带的汉军只有借助将军一臂之力方能与之抗衡。您仗义相助的时候就是明智之士计算功劳、受封割地的时候!管仲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鲍子。’今后你我之间以亲笔信互通消息,千万不要听信别人挑别离间。”

此后公孙述又屡次派兵潜出汉中,隗嚣总是与冯异联手,将公孙述的军队击退。公孙述遣使授予隗嚣大司空、扶安王的印信、绶带;隗嚣斩杀了公孙述的使者,并且出兵进攻他。因此公孙述的蜀兵不敢再向北进攻关中地区了。

[点评]

关于刘秀和隗嚣之间的关系问题,我认为华杉先生的分析点评非常到位,因此我就不再赘述,直接引用如下:

华杉先生评论:刘秀和隗嚣,两人始终在推太极。公孙述直接出价——大司空、伏安王——价出到顶了,隗嚣则认为他成不了事,不接受他的王爵。刘秀则不出价,大概是要坚守刘邦“非刘氏不封王”的约法,而封侯的出价又太低,所以含含糊糊说“到那时候,就是计功割地之时了”,难道现在不就是割地之时吗?天下不是打完了再分,而是先分了才激励人去打。刘秀没有给隗嚣任何具体承诺,而是一句句递上“伯乐一顾”,“生我者父母,成我者鲍子”这样肉麻的话,这都不是皇上对臣子说的。又嘱咐咱俩一定亲笔通信,不要让别人插进来。因为这关系不明不白,他怕被人离间。

隗嚣在这种情况下呢,仍然帮刘秀打公孙述。他不是刘秀的臣子,也不是朋友,因为如果是平等的朋友的话,他的地位应该和公孙述相等,咱俩先把公孙述等人灭了,咱俩再大战一场,看谁得天下。

所以啊,这两人,还在相互观察,隗嚣呢,也是走一步看一步,先帮着刘秀,以后再看。这种关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隗嚣没找到自己位置,刘秀也不知道拿他怎么办。

人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赶紧就位,不要再患得患失,老担心自己是不是“比该得的得少了”,总觉得后面还有更大价码,总也不能签约成交。你定位清晰了,别人对你也清晰了,各方关系就顺了。你老是不定心,不定位,不定价,你的生态环境也就定不下来,早晚出问题。

泰山郡的豪强大都依附张步。吴汉推荐强驽大将军陈俊为泰山太守;陈俊把张步的军队打得大败,基本上平定了泰山郡。

建武五年(公元29年)

春,正月癸巳日,刘秀返回洛阳皇宫。

刘秀派来歙持节护送马援返回陇右。隗嚣与马援吃住在一起,向他询问此次东方之行的情况;马援回答:“这次前往朝廷,皇上接见我几十次,一谈就是一晚上。据我观察,皇上才干超群,有勇气,有谋略,不是常人能比的;并且心胸开阔,坦率真诚,性情豁达,不拘小节。就这一点来说与太祖高皇帝相仿。皇上博览经书,处理政事有条不紊;不是前几代君王所能比拟的。”隗嚣说:“今上与太祖高皇帝相比,先生以为如何?”马援说:“比不上。太祖高皇帝无可无不可;今上却喜欢处理政事,一举一动都循规蹈矩,况且不喜欢饮酒。”隗嚣听了有点不高兴,说:“照你这么说,不是胜过了太祖高皇帝吗?”

王夫之评论:

起于学士大夫,研习经术,而最终能登天子之位者,历史上有三人:光武帝、昭烈帝(刘备)、梁武帝。昭烈帝习于儒术,又侵淫于申韩之学,历经事变,而权术荡漾其心,再碰上诸葛亮年少,急于建立勋业,所以走上法家刑名之治。梁武帝是篡位登基,而反而念记所学的经学大义,名义上不能自容,于是投身于佛家“心亡罪灭”的修行,托以自饰其恶。光武帝是真正能知行合一的,天下未定,战事激烈,他就能整理历代典章制度,修礼乐,行仁义,缘饰学问以充其美,三代以下称得上盛治的,没有能超过光武帝的了。

呜呼!古代有不学之天子,后世有不学之相臣,以不学之相臣辅佐不学之天子,不能依古道善治,也是从高帝开始,并不只是秦朝。秦朝不学而亡,汉朝不学而兴,亡者以为后世警戒,兴者却为后世效法,人纪之存,不亦难乎!

[点评]

还是直接引用华杉先生的评论:天子是有学问好,还是没学问好呢,最好是有没学问的天子,然后有有学问的大臣。天子不学,则像舜一样,不管大事小事,一律问大家意见,《中庸》记载孔子赞扬舜: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张居正讲解说,人的智慧,有小聪明,有大智慧。小聪明是自己聪明,大智慧是能用别人的智慧。天下之义理无穷,而一人之知识有限,如果只是刚愎自用,而不取诸于人,那你的格局就小了。舜就是大智慧,但凡要处理一件事,他不肯说这事我知道,而是恳切的请教别人,问这件事该怎么处理。问来的言语,不但深远去考察,就是那极浅近的,也细细的琢磨,怕其中也有可以采纳的地方,别错过了。

“隐恶扬善”,那说得不对的,我不用他的建议就是了,不要批评他,以免他受到挫折,下次不说话了。那说得对的呢,我就不但用他的建议,而且宣扬嘉奖他,让大家都踊跃建言。这是鼓励言路畅通,不批评那说得不对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接前面的话,到处访察,多听多问,对两个极端的思想都掌握,取其中而为政策,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寻找全民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综合隗嚣、马援的讨论和王夫之的评论,可以说刘邦是像舜一样的天子,但是从王夫之的眼光来看,萧何等不是合格的大臣。刘秀呢,他自己身上学问太多,学问太多,就知道得太多,知道得太多,就看不上下面人干的事,就要亲自出手。皇上一出手,大家就都看着,没人积极发挥智慧了,都等着看皇上的意思。但皇上一个人哪里懂得了全天下的所有事呢?所以马援认为刘秀不如刘邦。但是,王夫之认为刘秀超过刘邦,因为刘邦时代不是儒家政治,作为大儒,王夫之认为他没有“人纪”。

领导者的学问,关键在于问。



你可能感兴趣的:(晨读:《资治通鉴》[390] 马援评价刘秀的启示 —— 领导者的学问,关键在于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