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痛点
飞机上看了一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自己小时候的家乡记忆不断浮现。
我一直有个想法,想用文字写写记忆中的家乡,回忆失去的时光,展现家乡的变化,时代的变迁。
孩子天天让给他讲故事,如果整理这些回忆,是绝好的故事素材,我有取之不尽的说辞,孩子有听不完的乐趣。
从他三岁开始我就有了一个美好的计划——我用文字记录回忆,儿子给配童画。不但我锻炼了写作,也促进孩子学习画画。
可是,五年过去了,除了年龄按期增长外,我啥也没干。一切都在计划中,一切都在空想中。空想不断,但却没有实践的反馈,久而久之,我好累,好焦虑,而且越是焦虑,就越不知道如何是好。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陷入了这种万劫不复的死循环中。出路在哪里,为何光想不动呢。
潜意识里的我到底要干啥,混吃等死,不过如此吧。
我的思考
一个声音告诉我,想干啥就去干,干了再修正,而不要一味的想,想不来出路,只会想出精神病。或许我和神经病之间已相差不远了。
媳妇告诉我,明确方向,列计划,不要想着一下子就完成,学会延迟满足,把任务的时间轴拉长,享受每个时间点的小成就,剩下的就是静待开花。即使一直未开花,享受过程才是人生的意义。
这或许就是高级的自我满足,先明确要啥,然后用长时间轴进行分解,把自己放到每个时刻去实现,默默等待时间来串联成最终的结果。
以前的满足都是及时满足,有了想法,就去实践,几天就可以完成,从而快速享受成就的喜悦和满足。小成就只需要短时间轴下努力,而大成就需要长时间轴下的努力。
什么是成长、成熟,什么是高级趣味,高级维度,延长时间轴才能看到更多,更大,更深,更全。
这是个大道理,是个根本性问题,或许也是自我突破的一把钥匙。难道我找到了打开秘密花园之门的钥匙吗。
学会与时间合作共赢
坚定一个方向,用很长的时间轴进行任务切分,把自己放在每个时间点,完成每个时间点下的任务,剩余的积累就是时间的事情,由他对完成的每个任务进行连接,最后绘制成完整的蓝图。
不要跟时间抢任务,大家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我的问题是,老想着串联各时间点的任务,以期待那份完整的蓝图,却忘记了可以串联的点根本就没有,因为自己压根没行动,甚至行动的方向也不清晰。
我忘记了,完整的蓝图压根就不是我的任务,我自己压根就不能完成这个完整的蓝图,那是时间的事。
完成一份梦想,必须两个主体,我和时间,缺一不可,而且两者分工明确,不能混淆。
启动长时间轴下的历练
这些年来,我不缺短时间轴的实践锻炼,但极度缺少长时间轴的实践经历,所以我根本体会不到长时间轴下的实践是怎么一回事,会有怎样的结果。
要自我突破,就要弥补这个缺陷,极快启动长时间轴下的历练。
如何启动呢?
先会定方向,明确要啥,要干啥,想成为啥。
然后制定计划,在长时间轴的坐标系下分解任务。
明确每个时间点的具体任务。
然后按照计划去完成每个点的任务。
贯穿整个时间轴,还要有个思想认识,自己的任务是明确方向,分解任务,设定计划,执行任务。不要过多关注完整的蓝图,那个是时间的事。
回忆以往的努力
初二上学期自己找了一本数学课外练习册,每天放学,完成课内作业后,定量完成课外练习。坚持了一个来月吧,后来发现我的数学水平确实提高了,还取得了参加数学竞赛的资格。
初三下学期自己买了一本作文范文册,每天晚上看一篇,并且大体梳理这篇文章的思路。后来中考作文成绩有所提高。
高二非典时期,借了舍友一本有机化学课外练习册,利用下午不上课的时间,每天看一节练习一节。一个多月后,化学成绩大幅提升。
高三下学期,买了读者,每天中午不午休,坐在校园安静的凉亭里看文章,几个月后自己的一篇作文当范文全班念,高考作文拿了高分。
高三毕业的暑假,在家里,每天早上写数语英的高中学习感悟和学习方法总结,完成了几十页的手稿。(可以后面丢失了)
大一冬季,每天中午在宿舍楼下书店看牛津书虫系列,早上池塘边读英文课文。英语听说读写都有了提升,后续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
参加工作第一年的实习期,根据实习计划,深入各班组学习锻炼,融入班组日常工作,主动参与班组工作,实习期满后,完成了五十多页的系统原理和调试解析教材,供班组学习和传承。
工作四年后,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历经三个月,思考整理原创了另一个系统原理解析教材,供部室学习沉淀。
工作十年后,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历经两个月,思考整理了另一个系统的设计流程及方法教材,供团队学习成长。
以上是我能够回忆起来,自己在较长时间轴下的经历,虽然大都一到三个月,但这是目前为止我经历的最长时间轴的历练了。
天地往复 周而复始 道之始也
为何长时间轴下的积累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顺自然而为,周而复始焉。要承认好多事,甚至是世间万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个人点滴实践加上时间的积累来完成的,所以只要在明确的方向下,完成了当日的任务就是成绩。
日积月累,周而复始,才是自然,才是真知,才是道。所谓日有东出西落,月有阴晴圆缺,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都不出其左右,何况成长历练呢。
2021年2月27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