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人越是低谷时,越要记住这3点

王阳明又叫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门庭显赫,从小聪慧过人,并立志读书做圣贤,他一生坎坷曲折,一世战功卓著,上马为将,下马为师,他用自己一生的历练和经验告诫世人:人越是低谷时,越要记住这三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用心感受世界:心即理

在明朝,朱程理学是主流思想。朱程理学提倡格物穷理,认为普遍的天理都在具体的事物之中。

所以他叫来朋友与其一起开始格物致知,他们先从满院的竹子开始。他的朋友坚持几天就放弃了,王阳明坚持整整七天,废寝忘食,最终积劳成疾,也未所顿悟。

从此,王阳明对“格物”这一方法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他放下这一念头,开始听从父亲的指示,参加科举考试,二十八岁时考取进士,步入仕途。

谁知在朝廷遭奸臣小人陷害,贬谪贵州龙场做驿丞。在贵州龙场的王阳明悟得了心中的真理:万事万物都在我们的内心,而不是在心外。

这就是所谓的心即理。

就拿孝顺父母这件事来说,如果说孝顺父母的道理在书本上,那么是否人不读书就不会孝敬父母呢?

是否父母不在人世后,孝顺父母的理就随之而去了呢?

显然并非如此。于是王阳明得出这样的结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哲学并非是指心产生了万物,而是心认识了万物。

其精髓就在于:教人以本心去感受这个世界。

程朱理学看似逻辑严密,却从本源上误入歧途,越格物越支离;阳明心学,看似简约无章法,却从本源处下手,越悟越光明!

阳明心学可以说是对程朱理学的一次叛逆,也可以说是王阳明在追求程朱理学成圣之道上的一次突破。



2.道德要落在实践上: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悟透“心即理”之后,很快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他这样解释“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才能获得良知。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这与他的经历息息相关。

王阳明二十八岁对进入仕途,满腔热血,忧国忧民,可朝廷官员却固守朱程理学,循规蹈矩、敷衍了事,整个官场就犹如一潭死水。

他们都知德行道理,都选择明哲保身,无人敢挺身而出,履行正义之事。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治国安邦平天下吗?

官员的冷漠,官场的黑暗,朝廷的昏庸,让王阳明十分苦闷,自己的所学所想亦无从施展。觉得自己虽然做了官,可还是一事无成。

王阳明第一次深刻地意识到,道德只有落实在实践上,才是真知。他这样想,当然也这样做了。

当时年幼的明武宗即位后,太监刘瑾等人擅政专权,大力排斥朝中大臣。王阳明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明哲保身,二是直言不讳。

选择前者,可以确保仕途无虞;选择后者,必将招来牢狱之灾。是活在违心的现实里,还是按照心的指引前行?

王阳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挺身而出,冒死谏言,痛斥奸小擅权的弊病。

此做法激怒了刘瑾,于是王阳明被廷杖四十,并被贬至贵州龙场做驿丞。贬谪路途中差点遭人杀害,幸亏使用金蝉脱壳之计才保住了性命。

所谓吃亏是福,在王阳明身上得到验证,正是这贬谪之路造就了伟大的心学理论:阳明心学。



3.成为真正的自己:致良知

王阳明的辛苦付出终于得到了兵部尚书王琼的赏识,被提拔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镇压当时江西、福建等地祸乱已久的盗贼。

王阳明到任后,知道官府中有不少人是盗贼的耳目。于是便恩威并施,让他们侦探盗贼的情报,因此掌握了盗贼的动静。

王阳明作战自有一套战术,合兵一处,精准打击,不到一年,就荡平了为患数十年的盗贼,当地百姓都惊呼王阳明是神。

在这次剿匪武装镇压时让王阳明深刻意识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那些盗贼曾经也是父老乡亲,平民百姓,可他们有些人为什么拿起了屠刀呢?

在盗贼的心目中,还有良知吗?他们还能否回归为民呢?

正在王阳明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宁王朱宸濠发动了叛乱,于是王阳明奉旨前去平叛。

王阳明的作战术确实令人敬佩,仅仅只用35天便平定了叛乱,可是他却没有丝毫的喜悦。

王阳明常常思索着“良知”这个问题,他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学说,一则发本心,一则强调知行合一,但本心之知与外在之行,依旧断为两截。

一个人就算心中有良知,也会做出违反道德的事。于是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的新思想。

如果你的行为都能达到你自己内心良知的要求,能遵从你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那你就是真圣贤。

“致良知”是阳明心学最为核心的思想,就连他自己也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王阳明年少想读书做圣贤,他终于找到了答案。成圣的基础是人的先天良知,良知是人人都有的,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王阳明问一个出游的徒弟:“你出游见到了什么?”

徒弟回答:“见满街都是圣人。”

王阳明笑道:“你看满街都是圣人,满街人看你是圣人。”

这并不代表满街人都是圣人,普通人只是有成为圣人的潜在可能,而想要成为圣人,还必须下一番致良知的工夫。

这功夫便是遵循自己的本心,心理合一、言行合一,真真切切地依循本心去做,成为真正的自己。

王阳明将自己的心学思想总结为四句话: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58岁时病逝,他一生无欲无求,留下最后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含笑而去,圣人已逝,往事已矣。可阳明心学却如同一颗闪烁于夜空中的明星,照亮了世人前行的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阳明:人越是低谷时,越要记住这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