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6·30】——己欲立而立人

【6·30】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请教老师:“如果有人能普遍照顾百姓又能确实周济大众,这样如何呢?可以称得上行仁吗?”孔子说:“岂止是仁者,必定是圣人啊!为百姓谋大福利事业,就是古代圣王尧舜也会感到有所不及。作为仁者,自己想要安稳立足时,也帮助别人安稳立足,自己发达了也要帮助别人进展通达。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方法。”

【感悟】

这一章是子贡向老师请教仁的道理。我们读《论语》会发现,子贡向老师请教问题,不是简单的发问,而常常是自己有一定的“感悟”后,才向老师请教。 “仁”是圣贤的境界,夫子一生都在努力践行的这个境界,那么子贡当然他也很愿意去把仁能学到。但是要做到仁之前,道理首先要弄清楚。道理搞明白了,我们才知道如何来做。

孔子认为“仁”是取舍一切的标准,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道德;并指出施行“仁”的条件——应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 “为仁”;还精辟地阐述了施行“仁”的方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推己及人。

一、从“麻木不仁”想到的

我们祖先的造字,都有大智慧在里面。“仁”字,人字旁一个二字,这二人,一个是自己;第二个,凡是不属于我的,就是他;“自他不二”,自己跟天地万物那是一体的,这叫仁。爱他人,实际上就是爱自己。他有患难,他有痛苦就是我的痛苦,就像我们的身体,心脏有毛病了、头痛了,甚至最底下脚趾头有毛病了,那我都能感知,都会想办法把他治疗好。

   古人造的词也特别有含义,比如中医有个词叫“麻木不仁”我们坐久了,身体某个部位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了,如手足之不仁,气已不贯没有感觉了,这叫不仁。这里的“仁”是指“有感觉”,“不仁”就是没感觉。

你的气贯通到那里,你就能感觉到;贯通不到那里,那你就感通不到。感通不到的那部分就不属于你。联想到精神层面,“不仁”就是说一个人对别人的感情,处境,面子乃至生命都没有感觉了,所以满不在乎甚至冷淡。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就了解了,真正要达到仁的境界,达到圆满,那必定是你自性的善德能全面恢复。就是你是个思想健康的人,你能感觉到他人的疾苦,他人的需要,然后你也能够尽力帮助他们,感染他们。就可以形成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

   “故博施济众,乃圣人之功用”。到了这样的境界,就是圣人了。就能够博施济众。这个“仁”要讲起来境界太广博了,太深远了,不容易讲。但是,孔子还是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十二个字点名了如何行仁。让他两脚落地,不是飘在空中。

二、我享受着“己欲达而达人”的快乐

读到这儿,我就想起当年我和我的六个好朋友一起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事。那时,我们每天都要上班,回家后还有很多家务,我们在甘肃玉门油田,地处边远,我们参加考试用的课本,还是我弟弟从青岛买上寄给我们的。那时,不要说听老师讲课,就连学习资料也很难看到。

我们六个人经常凑到一起谈学习的体会,谁要是得到了一份学习资料,赶紧分享给大家。那时的感觉,我们六个人,就真跟一个人一样,希望自己能通过自学考试,也希望我们六个人都通过自学考试。我们单位当时有200多人报名参加考试,最后只有我们六个人毕业了。

那真是“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好感觉。

现在,作为一个小人物,我把自己对学习《论语》的人文情怀的感悟发表出来,也是想努力做到“己欲达而达人”,希望与有缘的人都能够去除烦恼,好好地享受人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途径。 至诚、努力地、忘我地去做,智慧神通就发起了。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彭放 | 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6·30】——己欲立而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