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万古长空
天柱崇慧禅师,不知生于何年,四川彭州市人,俗家姓陈。早年曾经参学于牛头智威禅师。
从牛头山佛学院毕业后,崇慧禅师便四处游方。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崇慧禅师来到了舒州(今安徽潜山县)天柱山,看到此山山势幽静,草木茂盛,涧水清潺,觉得这里是个可以终生隐居之处。
于是,崇慧禅师便决定在山中创建一座寺庙,既弘扬牛头宗的禅法,也便于自己定居。
在当地广大信众的大力支持下,寺庙很快的就建造起来了。崇慧禅师便安心的在这里弘传佛法。
因为崇慧禅师禅法高明,接引后学时,都能直指本心,颇有禅宗顿教之风,所以深受各地禅宗爱好者的追捧,致使寺庙名气越来越大,越传越远。就连深宫中的皇帝也知道了崇慧禅师的大名。
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肃宗下诏,赐予崇慧禅师的寺庙“天柱寺”的寺名。在古时候,一座寺庙能得到皇帝的赐名,那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情啊。皇帝一旦赐名后,这个小小的名字,那是能给寺庙和主持寺庙的人,带来很多有形的和无形的好处的。
可是崇慧禅师似乎没有受到这些外在之物的影响,他依旧用非常纯正的禅宗思想,在孜孜不倦的教导着前来参学的人。
有僧人问崇慧禅师:“如何是天柱境?”
崇慧禅师道:“主薄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
在禅宗典籍中,禅师定居或者主持之地,常常要被学僧或别的禅师问及,那就是:如何是某某境。比如上面提到的如何是天柱境。再比如有僧人问南源行修禅师:“如何是南源境?”南源行修禅师回答道:“几处峰峦猿鸟叫,一带平川游子迷。”等等。但是,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此类问答的肇始者,就是崇慧禅师在上面的问答。
纵观禅宗典籍中众多的如何是某某境的问答中,距离崇慧禅师百年后的夹山善会禅师的问答,在禅宗史上最为有名。有僧人问夹山善会禅师:“如何是夹山境?”夹山善会禅师回答道:“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
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非常有诗意和禅机的一句话,而且完全是对仗工整意境隽永的一副对联。所以,这句话自从诞生后,就受到了广大禅学人士乃至文学人士的极力称赞。
不过,这句非常有诗意和禅味的话却是非常明显的脱胎于崇慧禅师的问答的。
有僧人问崇慧禅师:“如何是西来意?”
崇慧禅师道:“白猿抱子来青嶂,蜂蝶衔华绿蕊间。”
读者诸君可以对比看看,夹山善会禅师那句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华落碧岩前。是不是非常明显的脱胎于崇慧禅师的话语。
又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未来此土时,此土还有佛法吗?”
崇慧禅师道:“未来时且置,即今事作么生?”
禅宗讲究活在当下,更强调看顾目前。所以崇慧禅师的回答,对于那些向外探求的僧人来讲,可谓一针见血。可惜这个僧人并没有领悟。他红着脸道:“我不会,希望师父再给点指示。”
崇慧禅师道:“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意境深邃,禅意十足。它把永恒与瞬间,长远和当下有机的结合,更把枯燥的佛理和玄妙莫测的禅意,用长空风月这种人们常见的景物表露出来。所以这句话自从诞生后,便深受大家的喜爱,不但历来对于此语评唱颇多,更被后世的禅师们频频引用。只此一语,就足以让崇慧禅师进入一流禅师之列。
崇慧禅师自从在天柱山创建天柱寺定居后,在山中弘传佛法长达二十二年,终身都没有离开过天柱山。
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七月二十二日,崇慧禅师在寺中圆寂。
崇慧禅师圆寂后,被弟子们安葬在了寺庙的北边,一百多年后,后人打开墓塔,看见禅师的肉身完好如初,没有任何的腐朽衰败的迹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崇慧禅师的遗体以及天柱寺,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