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心经》

                    再读《心经》(其一)

                            文/瑶静

      今天,在收拾书架的时候,发现了一本书,这是一本很久以前读过的旧书,已经被束之高阁很久,相比于尘封虫蛀的《水浒后传》,这本书还算比较新。

      其实,这本薄薄的《心经》蕴含着很多人生的大智慧。《心经》也就是《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心经》的全称,是由玄奘法师编译而成。在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与之佛法的《金刚经》、《三世因果经》同为佛家子弟必修佛经,曾几何时,吾细读多本经书,深悟其意,有地藏王菩萨经,光明经等经文,皆是劝解世人修身养性、向上向善之文。

      这本经书,也是大有来历。记得几年前,我随亲友上庙烧香,在五台山某家寺庙里,遇到了一位大师傅。当时一见到他,首先想到了法海,在一颗光头上有几个大圆点。那时,他说我独具慧根,且那几日天降异象,真心想要度我。

    于是,他将供奉在观音菩萨供奉台上的三本经书赠送于我,让我回家细读。这样,在我家书架上第一次有了佛经,乃至于之后的很多年每次去寺庙烧香,我都会花一些钱买几本经书。毕竟到了寺院,只留下几张照片,这样不太好。第一次读《心经》,那是在很多年以前了,感觉到似乎对自己的人生更加清晰了。对于生命看得不太重了!

      《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列的经书。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之意。通前此乃尔与阿含教的关系,阿含经典对存在现象的透视:指出了苦、无常、无我。唯有到了般若经教,在阿含的基础上才把空的教义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华严》、《涅槃》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揭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

      般若二字是梵语的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和义译的两种方式,音译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般若指的是智慧,但它又不同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夹杂著烦恼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解脱人生烦恼。

      人活在世上,总是充满迷惑。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真正认识世界。

      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常常说“我是xxx,……”事实上,在“我是谁?”这个问题上,有人可能会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就是我。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我”是我,究竟是以身体为“我”,还是以思维为“我”?如果以身体为“我”,身体乃四大假合,四大解散“我”在何处;如果以思维为“我”,思维乃建立在经验和概念上的,并不独立。

      而对于“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又是人生的一大迷惑。以佛家的智慧来观看人生,我们一出生就意味着一期生命的开端,一期生命的结束也不意味着生命最终的结束。其实这本书内容非常多,有对“命运”的解释,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理解等等。先写到这里吧,以后再继续写。

关注瑶静,您也会被关注、点赞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读《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