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哲学之间,没有距离(国学经典)

梁言相劝: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今天我们开始“哲学篇”的学习。

哲学”,百度百科中这样写到:“哲学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的学科,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发展的根本之规律、人的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关系等普遍基本问题的总体认识,方法论是人类根据世界观形成的认识世界的方法。”

我们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总是从感知具体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体。而“理知抽象性的具体”,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又叫“哲知”。

进一步把这种智慧或哲知形成理论体系,就产生了“智慧之学”或“哲学”。

作为普通人,我们可能觉得哲学很高深,很高端,距离我们普通百姓很远;对此,我个人的观点是,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哲学中,或者说每天都在运用自己的哲学在生活着。

高不高深,高不高端,也分怎么看。第一,没有一门学问不高深;第二,现实生活中每个人身边都有充满智慧的人,他们可能不那么高端,他们可能没什么学历,但他们活得很明白很快乐,他们也能让身边的人更明白更快乐。

因为,他们有智慧。

我想,这是我们普通人也应该学习“哲学”的一个原因。

“梁言相劝”在平台设计时,是否设置“哲学篇”是令自己最矛盾的事情之一,因为多少还是了解到身边朋友们对“哲学”的态度。自从知道YTL这些年开始读《老子》、《庄子》、《大学》、《中庸》、《论语》、《六祖坛经》、《传习录》等书之后,朋友们多多少少在为YTL的心理健康担忧了。所以关于佛教一些典籍及弗洛伊德的学习,便从来没有敢提及,怕大家认为自己即将出家或是已经精神分裂了……

但也正是自己读的这些书,最终让自己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之所以我们成为普通人,之所以我们活得不快乐不满足,正是由于我们对一些“基本和普通的问题”缺乏思考有关系。

疫情期间,也开始读刘永佶老师写的《诸子思想》这本书,好像一下子就突破了上述的困扰和担心——哲学,不就是让我们普通人更具思想更具智慧,从而让自己这一生更具意义和更具快乐吗?

所以,“梁言相劝”的读书架构设计中,便最终保留下了“哲学篇”。

“哲学篇”我们共同学习的第一本书是《道德经》。

今天学习第一章的内容。

《道德经》共计八十一章,其中道经即上篇37章,德经即下篇44章。通行本全文共计5162字。

我们将“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我们将用81周的时间完成共同的学习。

对于哲学或《道德经》不喜欢的朋友,这81周之内的周五,是不用浏览“梁言相劝”的。

《道德经》是“万经之王”。

老子是“诸子之首”。

“经”,是经典的意思,不是只有出家人才能念……

一、每日一思

道可道,非常道

要研究《道德经》,最好先了解一下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我们都很清楚,道并不是老子首先发现的,应该追溯到伏羲氏。伏羲氏知道,一切一切都有一个总根源,只是当时没有文字,无法来说明,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画开天”。这个在现在被看成符号的“一画开天”,当时叫作象,而且一直影响了几千年。我们中华民族,非常地执象,看天,讲天象;看人,讲人象;看地,讲地象。

老子看到这种状况,就感觉到如果人们再这样执象下去,迟早会被象困住,没有办法再继续往前进。当然,这对伏羲氏来讲,也是很不好的现象,因此他决定要破象立道,即把象破掉,然后把道引出来。但是老子也很清楚,伏羲氏画象,大家便执象,因此他也担心一旦说出道来,大家又开始执道了。所以,《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这是带有警告意味的,意思是说:各位,我是好心好意,把伏羲氏当年没有办法讲出来的事情说出来,起了个名字就叫作“道”,但是你们不要执迷于道。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实际上是用来破道的,这点我们一定要清楚。

关于“道”,现在我们都很清楚,它是永恒的,代表宇宙万象,包括人生的一切造化。因此这个“常”字非常重要,“道”再加上一个“常”字,就变成“常道”。“常道”就是恒常的道理,这里面有变的部分,也有不变的部分。这样大家就很容易明白,其实它跟《易经》的道理很接近。

接下来是: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名称。伏羲氏当年是没有文字的,所以没有出现“道”这个名称。在老子的时代,文字就比较成熟了,因而有很多名称。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也告诉我们,名是不可名的,任何名称一旦说出来,就有很大的局限性,我们最好不要受它的影响,因此老子在这里也提出“常”字,“名”再加上一个“常”,就是“常名”,“常名”就是不会有局限性的名号,这叫“万物的自性”。

老子当年讲道,好像很玄妙。实际上,我们现在跟大家讲,宇宙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大家差不多都知道,那就是本体。本体也叫作形上。现在我们对于道是什么,它究竟存不存在之类的问题,应该比以前的人少很多疑问。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可以正式来讲《道德经》了。

同样说道,孔子多半说的是人道,而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大多都在讲天道。天人合一在他们两个人身上,我们一定要做很合适的配合。老子是从天道出发,然后走向人道;孔子是从人道出发,然后走上天道。但是最后的目标是一样的,就是要把《易经》背后的那个道宣扬出来。《道德经》的源头是《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那么,《道德经》的第一章,跟《易经》有什么配合的地方呢?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易经》,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无”和“有”,代表着什么?和《易经》中的阴阳是不是一样的呢?

《易经》开了一个易门,叫作“阴阳”,“阴阳易之门”,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现在《道德经》第一章,它也开了一个道的门,叫作“有无道之门”。因而《道德经》第一章,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一个有,一个无。有无不完全等于阴阳,否则老子直接用阴阳就好了。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始”跟“母”不太一样。“始”是开端,是本原,意思是本来是从这里出来的。而“母”,是能够使万物化生的一种动力。一切一切的总根源叫作“无”,但是“无”里面要想产生万物,就要靠“有”。如果没有“有”,就产生不了东西。“无”跟“有”这两个名词,是我们学习《道德经》,必须要好好去了解的。

接下来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的意思是说,我们常常要站在这个“无”的立场,来想事情。你本已“无”,又不离开“无”的时候,就有可能观察到宇宙天地如何变化的玄妙。你常常本已“有”,就能看到宇宙万物看得见的部分的变化。这两边用的方法都一样,叫作“观”。“观”,不是只说用眼睛看。用眼睛看,叫作“见”,而“观”不一定看见,它是要透过精神来体现的。我们常说观世音菩萨,至于他的眼睛有没有在看你,你不知道,可是他的观是最高明的,他透过精神来观,比你用肉眼去观,要明白得多。

在提出了“有无”的概念之后,老子紧接着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在人们通常的理解中,有就是有,无就是没有,它们是截然相反的,可是老子却说“此两者同”,“有”“无”怎么会相同呢?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里要改变一个标点符号的位置,即“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如果这样标点的话,整个意思就完全凸显出来了。“此两者同”,告诉我们“有”跟“无”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换句话说,“有”跟“无”本来是在道里面,出来以后给它两个不同的名字,因而“有”跟“无”不是对立的。我们现在很喜欢用对立,其实世界上没有对立的东西,它们是相对待。相对待就是彼此会浮动、彼此会迁就、彼此会变化。对立就糟糕了,就僵在那里了,所以我们以后尽量不要让任何事情对立,要让他们相对待,彼此尊重、彼此包含,做良性的互动。

老子为什么在名之后,马上讲出“无”跟“有”?他是为了告诉我们“无”是一个名称,“有”也只是一个名称。所以,大家不要太执著,千万不要认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跟没有这两个是不通的,是对立的,不要有这种观念比较好。

下面接着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谓之玄”,就是因为同,所以才叫作玄妙。整个《道德经》的观念,这两个字也是很关键的,叫作“玄同”。“玄同”现在一般人看不懂,认为是不同,但是如果站在更高的层次,看得更深人、看得更广一点,就会觉得它本来是一样的。

“玄之又玄”,为什么要用两个“玄”?就是说前面的“玄”,要把它破掉。现在很多人都说,老子玄,《道德经》玄,这是没有读通《道德经》。“玄之又玄”,后面这个“玄”,就是拿来否定前面那个“玄”的,意思是你认为这样是玄,实际我告诉你这是不玄的。因为它是“众妙之门”。那么,“众妙之门”是什么意思?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形象,这个“象”,是从“众妙之门”出来的。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到,这个“众妙之门”,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天门。本来就是这样,天门是似有似无,又有又无的,就是道。这样大家就可以看出来,向内观可以观到道体之妙,向外观可以观到道用之妙。

讲到这里,我们就把整个的第一章看得很清楚了。有几个要点,第一个是“道”,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第二个是“常”,它是恒常,不能常常变动。第三个是“名”,它是很不可靠的,只是一个名号而已,不要太相信。第四个,“无”“有”。第五个,最要紧的字叫作“同”。

——《曾仕强详解道德经:道经》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二、每日一学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1;名可名,非常名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3。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4。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6。

导读

整章都在写一个“道”字,“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是不可言说的,是天地万物的根源,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道”虽没有固定的形体,却是宇宙间唯一的、绝对的存在,道的不断变动是创造宇宙的动力。老子在以下章节中试图用水、谷、婴儿的隐喻来描述道的特性,也试图用很多经验的名词来说明道,但最终老子又将其一一否定,以此彰显出“道”的精妙深奥。

注释

道可道,非常道:一个道指道理,第二个道指言说,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指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个名指具体事物的名称;第二个名作动词,是称谓的意思;第三个名是老子特用术语,是称“道”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此句断句亦作“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奥妙。徼(jiào):边际。本句断句亦作: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欲望妨碍人的认识,所以只有去除欲望,才能观照到道的边际。

玄:幽昧深远的意思。

众妙之门:一切奥妙的门径。

译文

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赏析与点评

“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这三个“道”字语境意义不同,但彼此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第一个“道”包含了天道和人道。天地间运行的法则(天道)和人世间行事的规范(人道),都必须透过语言文字来加以表述和建构。第二个“道”所指的就是语言的功能之意义。“道”这个象形文字代表着华夏地区的人群昂首挺立在大地上活动,共同谱写出一部多彩的历史。这使得“道”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同时也成了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第一个和第三个“道”之间,则具有现象界和本体界(或曰本根界)的关系,

第三个“道”是第一个“道”的本源和本根,如果借用王弼的话来说,它们是“体—用”、“母—子”的关系。这三个“道”字语境虽异,但具有共同的基本意涵,那就是方法、规准、法则,当然也就蕴含了和谐、秩序等等意涵。以“方法”来说,老子提出了对立辩证的思维,运用到现实社会之中,即是告诉人们应当承认对方的存在,了解对立面的彼此是相互依存的,如此一来,才不至于流于片面思考与单边主义。

——饶宗颐《中信国学大典·老子》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三、每日一行

1. 请把您认同的部分内容或观点,首先分享给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 重要内容做好记录或收藏,因为我们很快会忘记。

3. 有适宜机会,用多种方式和身边人探讨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

4. 认为必要的改变,一定要制订个人提升计划,从目标到行动,有日程可测量,把“想”做的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变成真正的“行动”。

5. 定期回头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持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至关重要。

6. 定期总结,确认自己的提升计划,给自己鼓励和奖赏,持续改进。


从学到习·知行合一

学习学习,边学边习

习比学更重要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做到


关注梁言相劝,让我们一起学习一流的好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与哲学之间,没有距离(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