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长交给时间

      “始终期待成为这样的语文老师——有情,但不煽情;丰富,但不卖弄;深刻,但不说教。”  这是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语文老师陈晓妹的感悟之言,我深有同感。

      陈晓妹,初看这个名字,觉得甚是奇怪,如今怎么还有人叫这么土气的名字?但看完她的成长之路后,我立刻对她肃然起敬,因为我发现我同她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但我也是有自知之明的,我俩之间隔着千山万水呢!

      灵气有余,沉实不足。

        陈老师凭借着语文天赋,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热闹非凡,深得学生和年轻教师喜爱和追捧,在她最开始的认知里,觉得“热闹”的课就是好课,“计谋多端”的设计就是好设计。我可能自认为自己有着对语文的天然好感,其实连“灵气”都算不上,因为我每次上公开课都是费尽心力地去查找教参,名师课堂实录,否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上课,至少陈老师还有自己的设计。

      课堂肤浅,不知重点

        陈老师喜欢花哨、“精彩”全面的课堂,但时间久了,她茫然了、心虚了,于是她开始老老实实地读文章,直到读得有感觉为止,直到找到她疑惑的句子、感动地句子,她的“课眼”为止。从那以后,她就像开悟了一样,课堂上她增加了反复诵读文本、品读词句的环节。她的“灵气”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而我可能连课本都不太熟悉,记得前几年,上公开课还要背自己的课堂预设,连自己怎么回答学生的评价语都背下来,实在背不来就夹在书上当小抄,有时忘记了还要多看几眼才知道下面的流程。家常课更是以忙为借口,连书都没读就进教室了,所以时至今日,我在教学上艰涩前进,在说课上总是惨败而归是有原因的。

        读书不够,学养不足

      对于文言文和诗歌这样的文本,肯定是需要教师有非常扎实的文学功底的,否则上出来的课就会像棉花一样不厚重,随风易逝。

      陈老师谈到了读书,我和她具有同样的困惑,书买了极多,但不知从何开始。读哪类书才能快速改变自己呢?功利性太强,总觉得这本书极好,那本书也值得学习,可能在选择中就浪费了大把时间。陈老师找到了一条自己读书的路径——读课文背后的书。这可能重新给了我启发,但我也要细细思考,我到底该如何阅读?从何阅读?因为我太过喜欢人云亦云,信赖权威,我应当从自身能力出发,每月给自己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各种类型的书籍都先试试看,哪种既有益且能长期坚持下去,我就以此为准,养成长期阅读的习惯。

  课堂语言啰嗦,陷入自我感动

 

    陈老师觉得在课堂上,自己经常说相同的话,课堂语言既不干净也不美,她现在训练自己少说多听,说就要言简意赅,而且语言应该漂亮。

      我真的体会到了语言精炼的妙处,因为我上课时,完全当成自己的主场,一个人的一言堂,学生就负责抄笔记,以讲授《秋天的怀念》为例,我自己感动哭了几次,学生在朗读时依旧嘻嘻哈哈,为此我还责骂学生“麻木不仁”,是学生真的“麻木不仁”吗?其实是自己根本没让学生走进文本,他们根本感受不到其中的情感,说到底,是我的教学有问题,我还在那里自我陶醉,现在想想,真是惭愧至极啊!

        学习经验,促进提升

      那么,从她身上我需要学习什么呢?首先,沉下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其次,深入文本,如她所说——备课时再怎么对文本咬文嚼字都不为过,反复读课文,就会有感觉,也自然就会有设计。我可能没有她那种灵气,但我必须做到一点,一定要自己先读课文,读得滚瓜烂熟,不能完全依赖教参和课件;然后,多读书,围绕教学问题读书,围绕遇到的问题读书,围绕研究的问题读书,做到教书、读书、写书三位一体。这也相当重要!


      最后,可能就是坚持吧!黄厚江老师说,语文教师里那些真正走得远的,并不是那些特别聪明、特别有灵气的人,更不是那些看起来充满灵气、其实是小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比较“沉实”的人。我既不聪明,也缺乏灵气,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沉实下来,不断积累,这样才能有所进步,不要急躁,不要功利化,慢慢走。

      希望我能不断修补自己的短处,从头开始,打碎自己,再重组自己,将自己的成长交给时间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把成长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