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瓷为何这么名贵?

钧瓷位居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是世界上唯一不受人为控制的高温窑变瓷,是中华瓷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钧瓷始烧于唐、盛烧于宋,建国后得到创新与快速发展,近年来多次荣登国礼,走进博鳌、联合国,被送与各国政要与国际友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据考证,钧瓷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

跨越千年的时代印记

唐 代

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称为“唐花釉瓷”。

学术理论界一致认为,钧瓷窑变艺术是受唐花釉瓷的启发,逐渐发展而成。

这种蓝斑彩釉乳浊度高,呈月白或天蓝色,有一定的流动性,活泼多变,似有意,似无意,似有形,似无形,淋漓酣畅,变幻莫测,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宋 代

自宋代起,宋徽宗御封“神钧宝瓷”,“奇珍异宝”,每年只准烧制三十六件,遴选入宫。

同时钧瓷被历代君王钦定为御用珍品,专有于宫廷而严禁于民间,亦“君无双”之意,成为地位身份的象征,被称为国宝、瑰宝,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美誉。

金 元

金代的钧瓷虽说沿用了宋代技术,但制作烧制工艺比较粗糙,器型方面,也多以生活用器为主,如双系罐、绶带壶、碗等。

这个时期,北方各窑仍竞相仿制。北方钧瓷逐渐趋于衰落,而江南地区仿钧瓷又悄然兴起,蔚然成风。江西景德镇烧制的铜红釉,其呈色原理显然与宋钧铜红釉一脉相承,甚至成为明清时期宝石红、霁红、郎窑红、美人醉等釉色品种的滥觞。

明 清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 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基本停烧。大明万历三年,明神宗朱羽钧因避讳,改钧州为禹州,并勒令停止钧瓷生产,自此钧瓷停烧。

到了清代,特别是雍正、乾隆时期,经济一度繁荣,南方瓷业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景德镇一度成为全国的瓷业中心,雍正时期,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仿烧钧窑器。

当时的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曾赴禹州走访钧窑,寻求钧瓷烧制技术,百感叹息,作诗曰:“玫瑰翡翠倘流传,搜物探宝寻故老。”可见当时神垕钧窑已很稀少。

晚 清

晚清时,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钧瓷曾经得到较大发展,品质也有很大提升。

民 国

因战乱、灾荒频繁,艺人外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趋于停产状态。

建 国

建国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钧瓷在禹州得到恢复。建国后的钧瓷,又称传统钧瓷,是指一九四九年建国后以神垕生产的钧瓷为主的钧瓷。

周恩来总理指示恢复五大名窑

该时期,钧瓷业处于政府扶持,个体民窑甚少,故以国营瓷厂、钧瓷一厂、钧瓷二厂三家试制生产。

恢复五大名窑核心元老之一——苗锡锦(唯一健在)

因产量有限、合格率低,故市场流行精品更少,建国后的钧瓷是当今收藏界的亮点。据调查,此类钧瓷流通量甚少,无比珍罕。

一门双国大师:苗锡锦与苗长强

纵有家财万贯 不如钧瓷一片

宋代官窑瓷器,可以说是中华陶瓷艺术顶峰的体现,而“宋釉今烧”作为中国艺术陶瓷烧制和古陶瓷传承领域的一件重要大事,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保护的重要实践成果。

苗锡锦 苗长强《宋釉今烧》

钧窑泰斗、中国陶瓷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苗锡锦,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苗长强两位大师严格按照宋代典型钧瓷鸡心罐、鼓钉洗的器型、釉色、釉质等,在配釉环节中加入宋代烧制钧官窑所用釉土,结合千年柴烧工艺,完美再现了宋代钧瓷的艺术效果。

苗锡锦 苗长强《宋釉今烧》

众多专家对苗锡锦、苗长强“宋釉今烧”成果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认证,认为苗锡锦、 苗长强烧制的宋代典型钧瓷鸡心罐、鼓钉洗与原钧官窑古瓷釉色接近,神韵俱佳,展示了两位大师的陶瓷制作、烧成技艺,在用料考究、器型标准、工艺精湛方面是当代宋代钧官窑瓷器复烧的代表。

中国古陶瓷学会为苗长强颁发鉴定证书

近年来,钧瓷备受收藏家关注,尤其是钧瓷精珍品类,在拍卖市场屡创高价,其升值空间将是巨大的。

来源: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钧瓷为何这么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