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角落之【原罪】

世人皆苦,每个人都有原罪,都生活在囚笼中,或大或小。

这样的感触来自于《隐秘的角落》这样一部短剧。

虽然6月16日开播以来,微博上各种热搜不断,但是并没有第一眼的眼缘,我对这部剧一直不太感冒,直到章子怡6-25的一篇微博,才真正的吸引了我的眼球:故事内容细思极恐,没有过激的处理却分裂得让人不寒而栗而且配乐的每个音符都将人物内心戏渲染到极致。

就是这样一段话,我在搜索框中输入了:隐秘的角落

片头曲《多人舞蹈项目》响起,片头动画开始的那一分多钟,我的鸡皮疙瘩全部竖起。

中国网剧第一次日剧悬疑风格无疑在片头的一分多钟就走的极好。

上一次,因为片头曲就起鸡皮疙瘩的还是《非自然死亡》和《禁忌女孩》。对于我而言,一部作品的片头是最适合带入情绪的部分,音符的渲染至关重要。

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看完这部剧,我并没有各类网友的脑洞大开,觉得细思极恐。只从我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矛盾冲突点,都是自然发生,必然发生,整个故事线走下来只觉得酣畅淋漓。

最让我欣赏的是导演对于每集矛盾点的处理。所有的矛盾点皆为原罪,皆是冲突。宽容来看,故事线里的人物,都太过真实,皆可被理解并被原谅,但是,若摒弃了艺术的理解,每个人都缺少了抵抗原罪的那一点善良和信念。正如创世纪的亚当夏娃受到了蛇的诱惑偷吃禁果,在常人看来无可厚非,但在上帝的眼里却打开了罪恶之门,潘多拉的盒子,那是无穷无尽的欲望所衍生出的人性之恶。

今天不是正正经经的写影评,不想赘述太多剧中的剧情,只想简单谈谈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

全剧最让我感动的是这样一个画面,普普和严良想给朝阳买一只钢笔,但是却没有钱,于是严良默默将一只钢笔装进了裤子口袋。即将出门的那一瞬间,听到老板娘的对话,决定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钢笔。这是内心矛盾变化非常激烈的一瞬间,一步偏差,将处处走偏。他的善良,在戏剧化的处理下,有了一个温暖的句号:老板娘给了普普和严良一人一瓶牛奶,他们坐在小店的门口,默默喝着牛奶,相互嬉笑。这种快乐,来源于他人的温暖,也来源于守住内心原则的一种轻松。

第二个让我有所触动的是这样一帧带有台词的画面:张东升告诉普普要好好读书。普普反问:你读书就是为了杀人吗?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问的不仅仅是张东升,问的是每一个当事人,问的是坐在屏幕前每个观看故事情节的你我:行差踏错的那一瞬间,你所受到的教育起到的是怎样一个作用?

有句非常文艺的话叫做: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看过的风景。教育有时候可以教育一个人明辨是非,但是,受过教育的人依然会选择犯罪。高智商的人甚至会在陷入一段麻烦后,用自己的方式全身而退。

是否用俯视的角度处理身陷的困难,这是一个选择题,是一个不定选项,每个人,因为各自的经历,都会有不一样的选择。这也是开辟犯罪心理学这一科目最主要原因吧。

第三幕:三个孩子找回丢失的相机,兴高采烈,满脸笑容。但是,他们不清楚的是,未来等待他们的是怎样的腥风血雨。快乐定格的一瞬间,颇有些感慨。

很多人,要花费比别人还要多的精力,才能收获一份普通、简单的快乐。或许,导演想告诉我们学会珍惜,但是,从我的角度,我学到的却是常怀悲悯的心。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生活的都不容易,或来自成长,或来自环境,或来自自身心理的苦苦挣扎。永远不要主动去伤害别人,其实对自己的整个人生也是一种悲悯。

没有主动想去再看这部小说,了解各位网友所说的细思极恐。也不会想去看网友议论的论据:朝阳的日记。

我一直认为,事情如何发展,为何发展,除了当事人,没有谁可以感同身受,多做分析无益。日记本本身就不应该作为证据而存在,记录日记的本身原因因人而异,并不可以笼统的下定义。

我曾看过一篇新闻,台湾校园里的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因为日记本遭到霸凌,只因为《邪不压正》中的一段粉刺蒋介石的对话: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是啊。

你写日记吗?

我不写。你写日记吗?

谁能把心里话写进日记里

写出来的哪能叫做心里话

下贱

下贱”

只愿看过人性之恶的人,自己也深陷其中苦苦挣扎的人,在看完张东升的那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想失去的东西。不要认为欲望等价于不想失去的东西。

我们最不能失去的是教育带来的判断力。世人皆有原罪,但是原罪是上帝决定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愿你我都能有普普和严良喝牛奶的那一瞬间的轻松快乐!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秘的角落之【原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