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继续把我妈的地摊生意从另外一个角度复盘一下。这次用到零售的黄金公式: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01
流量
当我家街道旁的房子盖好时,我妈认真观察了其他各种店铺的生意。从直觉上想,街道上应该有很大的人流量,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乡里的街道白天门可罗雀,周围的店铺生意也冷冷清清。
流量是有时间段的,比较近的居民就每天早上来市场买点猪肉,买点菜,下午基本没人。其他村的农民,要到赶集日才来街道,购买日用品、猪肉、米粉、面条等食物。
卖零食的店铺就学生上下学后有生意,但那时大家都穷,每天有1元零花钱的小孩就是大富翁了,很多生意都是鸡肋。
最核心的问题,这些人中,哪些是潜在的客户?有些人是来买化肥、农药,有些人是来买生活用品。我妈不知道什么流量分析,但她知道有人才有生意,而乡里街道就上午和赶集日有最大的人流量。
所以,她不选择开店。最终,早上卖豆腐和青菜,下午不守家可以去干农活、种田、晚上回家做豆腐,赶集日卖鞋子。
当然,这样的生意很艰苦,每天早上5:30起床,晚上至少干到23点,但为了还建房子的债、为了孩子补贴家用,只好如此。
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摸索出一些流量规律,因为我家背阳,夏天凉快,冬天冷。所以,夏天赶集时,经过人多凉鞋好卖。冬天没有太阳照晒,行人都喜欢走对面,不好卖鞋。
抓住新流量。我妈生意最好是在乡里建设高速公路的时期,有很多的外地工人。他们不仅买菜量大,而且不怎么砍价。
我妈算比较懂普通话的菜农,能和他们能顺利交流(农村妇女大部分没读书,只懂闽南语,知识就是力量)。
还有一次新流量,新农村建设时期,乡里的茶叶生意兴起,大家忙着种茶,没有时间种菜,但请摘茶小工,需要准备像样的饭菜。
我妈就减少养猪,每天多做点豆腐(乡民平时吃的少),多种点菜,每天积累下来,收入反而比用菜养猪高。
02
转化率
乡镇的生意算零和博弈,乡里有3个人做豆腐卖,卖青菜的店铺有1家,菜农差不多5-6个。但总需求是稳定的,你多卖了,我就少卖了。提高转化率的核心,就是怎么让别人更喜欢找你买。
热情招揽客户是其中必要的手段,但核心的竞争还是商品的卖相。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陈列起了主要作用。
我妈每天都会洗装豆腐的架子,把遮盖的白布用醋洗白,显得比较干净,摆摊装菜的篮子是用自己手编的编织带篮子,和别人的不一样,2个颜色相间(通常是绿白),显得比较整齐。
青菜会经过挑拣,把好的放上面,差一点放中间,主动去掉黄叶和根头。不管多少,我妈都会从大到小简单摆放一下,以1餐的量用细塑料带子捆一把。(有些菜农会用草绳,客户挺计较那点重量的,我妈心知肚明,不那么干)
其次,从商品源头上抓品质卖点。豆腐做好会先放在凉水里保鲜,第二天清早才拿出来摆放,看起来比较水嫩,闻起来比较新鲜,很多客户会用手按压和拿起来闻味道。
青菜通常是当天早上5点采摘,吃了一夜的露水,青菜不仅显得鲜嫩而且比较有重量(不脱水)。
这比傍晚拔回家,插在水里效果要好的多,至于洒水的方法,客户也不傻,内心也是有把算盘的,通常都会甩一甩,而且印象已经不好了。我妈从来不在这些方面和客户拼智商。
长久下来,加上她灵活的调价策略,每次都是她最早把豆腐、青菜卖完,收工。
03
客单价
我妈最开始做豆腐时,一块豆腐卖5毛,但是2000年后黄豆的价格不断攀升,利润越来越薄,做一锅豆腐就挣10元。
我妈就和其他俩个做豆腐的人约好一起涨价,5毛到6毛,6毛-7毛,毕竟乡里人口就这么多,需求就这么大,总销量基本固定,不怎么受价格影响,除非涨的离谱。
另外一次涨价的契机,是在茶业兴起的时候,那时我妈判断,大家现在比较有挣钱,涨到1块1元,大家也可以接受,而且省去找零钱的麻烦,一开始,其他2个做豆腐的还有点担心。我妈就跟她们说,试几天,大不了没人买,就再调回来。
涨价还是比较顺利,没有什么大风波,从此老家的豆腐价格就稳定在1元/块。事实上,这时黄豆的价格基本稳定,利润比以前还要理想一点,一锅能挣二三十元。
我妈卖菜是比较聪明的,注意质量而不是重量。很多菜农会把菜留的比较大,这样会比较有重量,但其实口感更老,不好吃。我妈通常会在比较嫩的时候摘下,这样有几个好处:
1、可以比较早上市,卖贵一点。
2、有些重量适中刚好吃一餐,更容易卖出去,比如葫芦瓜、丝瓜、黄瓜之类,太大反而煮不完,麻烦。
3、经常采摘,新菜更容易生长,而新叶芽更鲜嫩,比如空心菜。
我妈基本上不种菜店四季常有的包菜和大白菜,这些本身比较便宜,真心干不过。
提高客单价的另外1个方法,就是上篇讲过的,搞点非时令的菜,比如豆干、笋干、蕨菜干、酸菜、魔芋等,客户没办法比价。在青菜生长淡季,偶尔弄几回,卖得都挺不错的。
总的来说,我妈擅长从商品品质管理上来获取高客单价。每天也只采摘一部分,她大概知道乡里市场的大小,尽量做到天天有菜卖但又不剩库存菜。
04
复购率
我妈豆腐的复购率很高,特别是过路客。我妈会把豆腐做的硬一点,我老家的人喜欢吃硬豆腐,很喜欢用来煎炸,水分少很快就可以炸成金黄色,煮的时候,翻锅也不容碎。
还有一个好处,其他村的人,在路上颠簸的时候,硬点的豆腐不容易碎。还有一点比较尴尬,农村人认为硬一点,水分少,黄豆原料下的足。
其他提高复购率方法,比如主动推荐、偶尔给老客户打折,多点斤两,赠送前天的青菜,帮忙去皮的这些都是常规操作。
卖青菜,我妈有一个比较好的技巧——说悄悄话。当一些熟客,特别是饭店或食堂,想要砍价,我妈常常会把她们拉到一边,告诉待会再卖给她们。主要是为了避免囔囔,其他顾客也要砍价。
这招间接营造了一种微妙的私密关系,有时候推销昨天的库存菜,挺好用的,大部分食堂买菜的原则是便宜,但说出来又不好听。凭着这招,我妈的菜很少砸在手里。
最后,总结一下从中,我学到的道理。
1、买东西,一定是女性在行,尤其买菜,妈妈就是第一名。
我永远搞不清,猪肉的部位的差别,小贩是怎么缺斤少两的,哪些是真的土鸡蛋……这些都是生活的智慧,需要时间积累,有些事自己不会,大胆承认自己的无知,放权给会的人。
2、不管多大多小的生意,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商品是第一位,努力实现差异化经营,才能建立自己的客户群。用了心思,就能理解客户,才能有好的营销策略,最终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把东西灵活持续地卖出去。
3、师傅就在你身边,只是道行太低看不穿
我读书时的寒假,父母总是安排我卖点年货。我总觉过年吃的零食很难卖,大街上好几个摊位在卖,竞争激烈,又觉得自家进的货又不好吃(其实,我不爱吃零食),自己认识的人少,又不懂打招呼。
现在想想,是自己没用心去思考顾客的心思,至于包装、陈列、连带销售等方面的想法一点也没有。感叹一句:生活不是缺少老师,而是缺少发现老师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