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之梦醒时分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突如其来的一场春雨,夹杂着阵阵雷鸣,这江南的温度瞬间下降10来度。前日,还在暖阳下采摘野菜,今夜则被电闪雷鸣惊魂若扰梦。翻阅日历,原来是惊蛰将至。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出走矣。”

古人称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为“蜇”。当春天的第一声雷响起时,冬眠的动物被惊醒,人们便称这天为“惊蛰”。故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排行第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古有谚语:“冷惊蛰,暖春分。”

惊蛰前夕这南国的冷冽,将会逐渐回升为暖。春暖花开的日子将不会遥远。“春雷惊百虫。”这一夜的电闪雷鸣,不仅使“蜇虫惊出走矣”,也惊醒了我的梦。

入冬后,动物进入冬眠。一季沉睡,一季美梦,终于又到梦醒时分!入年后,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把我们多少人带入了一场噩梦中。有的人永远的沉睡了,有的人还在梦与醒的边缘徘徊着,而有的人虽不在噩梦中游离,却也还在浑浑噩噩的昏睡中过着“被隔离”的日子。

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大概意思就是说:惊蛰后,万物开始复苏,人的身体也开始苏醒,应夜卧早起,多散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夜卧,不是让你晚睡,而是相对冬季的早睡,可晚一点儿。

黄帝内经,主要讲的是适应自然,天人合一。

根据节气的变化,人的身体也会产生变化,适当的根据节气变化而调整作息,也是养生的一部分。

这场可恶的病毒,让我们全民蜗居不出,生活节奏、作息混乱。惊蛰来了,我们的作息也该动一动了。十点睡七点起,早起梳理散发,在庭院中走动走动,或是在阳台上舒展舒展筋骨,也是极好的。

农谚有云:“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过了惊蛰节,人们就要开始忙碌了。院子里的果树要开始护理了,菜园子里的土地要刨一刨了,瓜果蔬菜也要开始种起来了,还有阳台上的花花草草可以舔点儿新品了。

民俗:

惊蛰吃梨

关于惊蛰吃梨的起源,无法考证,但是祁县民间却有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吃梨主要是北方的民间习俗,据说,惊蛰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而在北方,山西梨的名气最大,并流传有“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而且每年惊蛰时期,山西地区还会举行传统的梨花庙会,据碑文记载起源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还有唐代梨树存活至今者数株。

“打小人”驱霉运

在民间有惊蛰当日,打小人、去晦气的习俗。惊蛰万物萌苏,天地雷动,人们祈求美好的生活,憧憬幸福的未来,“打小人”习俗正是如此。惊蛰“打小人”习俗,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象征仲春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据说,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抒发内心不忿

很多人都将“打小人”神化,其实此纯粹是民间习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透过拍打代表对头人的纸公仔,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对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们知难而退及抒发个人内心的不忿。

惊蛰农谚:

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

冬虽过,倒春寒,万物复苏很艰难。

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

春季生产掀高潮,从南到北忙春耕。

麦田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大麦豌豆向日葵,突击播种莫再等。

大蒜栽种不出九,精细认真管大棚。

春季造林好时机,因地制宜分树种,

栽后护理要认真,光栽不护白搭工。

家禽孵化黄金季,牲畜普遍来配种,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

你可能感兴趣的:(惊蛰之梦醒时分)